超越血緣的親子愛—「領養孩童」小組專訪

邱姿菱報導

電視連續劇經常會出現養女被虐待的辛酸故事,或許華人因此對收養孩子產生很多觀念的偏差。現在有一群父母每個月在Santa Clara的生命河靈糧堂共聚一堂,彼此分享得來不易「寶貝」的生活點滴,討論申請領養的心路,並交換學習經驗,希望收養的孩子能得到最好照顧,在身心靈健全的環境下成長。

八月初教會新成立的「領養孩童小組」首次聚會,為領養或有心如此做的家庭提供聚集的機會。張瓊濱和許瓊嬌夫婦是促成此一聚會成立的推手,他們七年來從中國收養了兩個孩子,並多次以自身經驗幫助想要領養卻不知從何開始的家庭。瓊濱目前在藥廠擔任藥物分析師,而瓊嬌放棄有三個會計師執照的專業工作機會,專心在家裡照顧孩子。他倆結婚多年未能懷孕,瓊嬌渴望成為母親的心情,不是過來人很難體會。而現在他們終於有一對健康可愛的子女,得來不易的明珠與喜獲的麟兒,令他們無比滿足和感恩。

在決定領養孩子前,瓊濱夫婦也經歷過收養孩子的心理障礙:擔心孩子的健康問題、是否智能發展遲緩;擔心孩子難以管教、長大後是否能接受被領養的事實,或親生父母來找孩子等情況。夫婦倆因此常為領養的孩子身心靈,及孩子的原生家庭禱告,求神醫治孩子被親生父母遺棄的創傷,並幫助孩子長大後能饒恕父母,得到真實的平安喜樂。他們也體會到其實不管是親生或領養,孩子成長的過程都必須經過許多挑戰,需要父母全心關愛;而如果孩子長大後想找到親生父母,他們也願意幫助及成全。

瓊濱和瓊嬌一開始對領養程序一無所知,花了很多時間探索詢問。九七年時他們在兩個月內約談了八家領養機構,決定機構後,又面對極為繁雜的手續,接著則是等待被通知的漫長時間。通常機構要求收養家庭的條件是:年齡在三十至五十五歲之間、已有或未有子女的單身或夫婦、身心健全者;費用約在一萬五至二萬美元間,包括機票、到育幼院的旅費等;所有文件都需要公證,包括結婚證書、出生證明、犯罪記錄,加上社工人員的家庭調查報告,包括:工作和經濟情況,夫妻、父母、與兄弟姊妹關係,及希望領養怎樣的孩子。

經過十五個月的等待,九八年底他們到中國帶十九個月大的女兒返美,當見到孩子那一剎那,一切的辛苦等候都有了結果。由於孩子比預期年長,當初曾擔心在育幼院太久會影響她的身體或智能發展,但神的預備超過所求所想,他們的女兒極為靈巧可愛。兩年後他們又領養了一名八個月大的男孩,第二次赴中國帶回兒子時,抵達後才發現這個孩子因腸炎已進出醫院數次,回到育幼院後仍腹瀉不止,甚至臀部皮膚都已潰爛。恰巧同行的領養家庭中有一位白人小兒科醫生,因他在藥劑調配上的幫助,狀況才得以好轉。這個當年在垂死邊緣的孩子如今已五歲,現在是個健康活潑且精力十足的小男生。

參加小組的另一位姊妹娟,也是透過瓊濱夫婦熱心幫助,順利剛領養了一個兩歲男孩,回到美國還不滿三個月。孩子對新環境尚感生疏,聚會時緊靠著母親,和其他孩子玩耍後,羞澀的臉頰才展開笑顏。娟希望孩子能在教會的環境裡快樂長大,未來也願意加入服事兒童的行列。還有一位組員潘姊妹從中國領養了兩個孩子,最近又將收養第三個,幕後有一個感人的故事。她在收養老二時,原本領養機構通知有孩童待領,後來又臨時告知孩子生長停滯,改分配另一名孩子給她;帶孩子回美國後,意外得知頭一個孩子仍健在。她心想這個孩子年紀已長,身體又不好,而曾被拒絕收養的孩子很難再有領養家庭青睞,於是決定本著愛心將她也帶回美國來。

生命河靈糧堂的劉彤牧師及梅蕾師母,一向掛念孤苦無依的孩子,也參加了「領養孩童小組」的第一次聚會。劉牧師說他們曾收集許多領養孩子的資料;他提到美國人常本著愛心去收養異國孩子,希望中國人也能改變傳統觀念,有雅量可以接受不是自己所生或不同族裔、不同膚色、甚至是殘障的孩子,讓許多孤苦的小孩可以被收養,接受主耶穌的愛。會後他還一一為每個領養家庭祝福禱告,求神指引每對父母知道如何帶領自己的孩子。

揚溢著天真喜樂的面孔,這些孩子在聚會的教室開心地玩耍起來;他們當中許多人與養父母有著酷似的臉孔,實在是神的奇妙安排。這些孩子有父母關愛,在教會健康的環境下成長,能對被領養的身份有正確開放的觀念;他們是一群幸運兒,將在父母細心呵護、餵養、疼惜下長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