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adoption family.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adoption family. Show all posts

領養家庭小組─父母疼惜幸運兒

文/姿菱

八月初教會新成立的「領養孩童小組」第一次在保羅教室聚會,為曾經領養孩子的家庭提供團契機會。父母共聚一堂,分享得來不易的「寶貝」生活點滴,彼此討論認養過程的心路,並交換學習經驗,也希望領養的孩子能得到最好照顧,在身心靈健全的環境下成長。

張瓊濱和許瓊嬌區牧夫婦是促成此小組成立的推手,他們從中國收養了兩個孩子,並多次以自身經驗幫助想要領養孩子卻不知從何開始的夫婦們。其中一位組員Jane也是透過他們熱心幫助,順利地剛領養了一個兩歲男孩,回到美國還不滿三個月,孩子對新環境尚感生疏害怕,緊靠在母親身邊,後來和其他活潑的孩子玩耍後,羞澀的臉頰才慢慢展開笑顏。Jane感謝主讓她順利領養到孩子,希望孩子在教會快樂長大,更表示願加入服事兒童的行列。

另外一位潘姊妹也領養了兩個孩子,背後還有一個感人的故事。原本仲介機關通知她有孩子待養,後來卻又臨時告知那個孩子生長停滯,命在旦夕,於是改分配另一名孩子給她。帶孩子回美國撫養後,她意外得知頭一個孩子仍健在;她想到這個孩子年紀已長,身體又不好,恐怕很難再有領養者青睞,就決定本著愛心將她也帶回美國來。

劉彤牧師及師母一向對孤苦無依的孩子有負擔,特別前來參加此次聚會,提到以前也常收集認養孩子的資料;他提及美國人特別有愛心去收養異國孩子,希望中國人可以改變傳統觀念,有雅量可以接受不是自己所生或不同種族的孩子,讓許多孤苦的小孩可以被領養,接受耶穌的愛。會後牧師還一一為每個家庭祝福禱告,求神指引每一對父母知道如何帶領自己的孩子。

揚溢著天真喜樂的面孔,孩子們在教室開心地玩耍起來;看見這群被收養的孩子與父母彼此酷似的臉孔,不得不驚訝神的奇妙安排。這些孩子多麼需要父母的關愛,得以在教會健康的環境下成長,對被領養的身份有正確開放的觀念。他們是一群幸運的孩子,父母細心呵護、餵養、疼惜,耶酥的愛,透過父母在他們身上完全流露出來。

超越血緣的親子愛—「領養孩童」小組專訪

邱姿菱報導

電視連續劇經常會出現養女被虐待的辛酸故事,或許華人因此對收養孩子產生很多觀念的偏差。現在有一群父母每個月在Santa Clara的生命河靈糧堂共聚一堂,彼此分享得來不易「寶貝」的生活點滴,討論申請領養的心路,並交換學習經驗,希望收養的孩子能得到最好照顧,在身心靈健全的環境下成長。

八月初教會新成立的「領養孩童小組」首次聚會,為領養或有心如此做的家庭提供聚集的機會。張瓊濱和許瓊嬌夫婦是促成此一聚會成立的推手,他們七年來從中國收養了兩個孩子,並多次以自身經驗幫助想要領養卻不知從何開始的家庭。瓊濱目前在藥廠擔任藥物分析師,而瓊嬌放棄有三個會計師執照的專業工作機會,專心在家裡照顧孩子。他倆結婚多年未能懷孕,瓊嬌渴望成為母親的心情,不是過來人很難體會。而現在他們終於有一對健康可愛的子女,得來不易的明珠與喜獲的麟兒,令他們無比滿足和感恩。

在決定領養孩子前,瓊濱夫婦也經歷過收養孩子的心理障礙:擔心孩子的健康問題、是否智能發展遲緩;擔心孩子難以管教、長大後是否能接受被領養的事實,或親生父母來找孩子等情況。夫婦倆因此常為領養的孩子身心靈,及孩子的原生家庭禱告,求神醫治孩子被親生父母遺棄的創傷,並幫助孩子長大後能饒恕父母,得到真實的平安喜樂。他們也體會到其實不管是親生或領養,孩子成長的過程都必須經過許多挑戰,需要父母全心關愛;而如果孩子長大後想找到親生父母,他們也願意幫助及成全。

瓊濱和瓊嬌一開始對領養程序一無所知,花了很多時間探索詢問。九七年時他們在兩個月內約談了八家領養機構,決定機構後,又面對極為繁雜的手續,接著則是等待被通知的漫長時間。通常機構要求收養家庭的條件是:年齡在三十至五十五歲之間、已有或未有子女的單身或夫婦、身心健全者;費用約在一萬五至二萬美元間,包括機票、到育幼院的旅費等;所有文件都需要公證,包括結婚證書、出生證明、犯罪記錄,加上社工人員的家庭調查報告,包括:工作和經濟情況,夫妻、父母、與兄弟姊妹關係,及希望領養怎樣的孩子。

經過十五個月的等待,九八年底他們到中國帶十九個月大的女兒返美,當見到孩子那一剎那,一切的辛苦等候都有了結果。由於孩子比預期年長,當初曾擔心在育幼院太久會影響她的身體或智能發展,但神的預備超過所求所想,他們的女兒極為靈巧可愛。兩年後他們又領養了一名八個月大的男孩,第二次赴中國帶回兒子時,抵達後才發現這個孩子因腸炎已進出醫院數次,回到育幼院後仍腹瀉不止,甚至臀部皮膚都已潰爛。恰巧同行的領養家庭中有一位白人小兒科醫生,因他在藥劑調配上的幫助,狀況才得以好轉。這個當年在垂死邊緣的孩子如今已五歲,現在是個健康活潑且精力十足的小男生。

參加小組的另一位姊妹娟,也是透過瓊濱夫婦熱心幫助,順利剛領養了一個兩歲男孩,回到美國還不滿三個月。孩子對新環境尚感生疏,聚會時緊靠著母親,和其他孩子玩耍後,羞澀的臉頰才展開笑顏。娟希望孩子能在教會的環境裡快樂長大,未來也願意加入服事兒童的行列。還有一位組員潘姊妹從中國領養了兩個孩子,最近又將收養第三個,幕後有一個感人的故事。她在收養老二時,原本領養機構通知有孩童待領,後來又臨時告知孩子生長停滯,改分配另一名孩子給她;帶孩子回美國後,意外得知頭一個孩子仍健在。她心想這個孩子年紀已長,身體又不好,而曾被拒絕收養的孩子很難再有領養家庭青睞,於是決定本著愛心將她也帶回美國來。

生命河靈糧堂的劉彤牧師及梅蕾師母,一向掛念孤苦無依的孩子,也參加了「領養孩童小組」的第一次聚會。劉牧師說他們曾收集許多領養孩子的資料;他提到美國人常本著愛心去收養異國孩子,希望中國人也能改變傳統觀念,有雅量可以接受不是自己所生或不同族裔、不同膚色、甚至是殘障的孩子,讓許多孤苦的小孩可以被收養,接受主耶穌的愛。會後他還一一為每個領養家庭祝福禱告,求神指引每對父母知道如何帶領自己的孩子。

揚溢著天真喜樂的面孔,這些孩子在聚會的教室開心地玩耍起來;他們當中許多人與養父母有著酷似的臉孔,實在是神的奇妙安排。這些孩子有父母關愛,在教會健康的環境下成長,能對被領養的身份有正確開放的觀念;他們是一群幸運兒,將在父母細心呵護、餵養、疼惜下長大。

遲來的明珠─領女記

文/雪莉

「第二部車來了!」人群中有一男子呼叫著,我快步跑到馬路旁的停車場,看見幾位婦女,彎著腰各個懷裡都抱著一個女娃步下車來。我立即認出其中一個皮膚白皙的女娃就是我女兒,她與照片中一模一樣。

多年不孕的心酸

長久等待後終於見到女兒,這段漫長求女之艱難過程,非親身經歷不可言喻。久婚不孕,每年母親節最令我感傷,在為作母親的姐妹們製作胸花時,自己卻沒有資格佩帶。有一年母親節主日,牧師請會眾中所有母親站起來接受祝賀,在詩班席上我是唯一坐著的;當時我在心中含淚向主呼求,何時我才能成為母親?

由於多次遷移,無法長期看醫生治療不孕症。一九九四年曾考慮領養小孩,但是難以克服心理上的恐懼─萬一孩子長大後,不能接受她被領養的事實,背逆不受管教時,豈非自找苦頭吃?!搬到加州後我領受聖靈,知道信主的人靠著聖靈能成就大事,領養孩子的恐懼心理才被挪去。等到九六年底預備領養孩子時,先生的工作卻遭遇難處,只得延到九七年才辦理,我花了兩個月時間約談八家代辦領養的機構。我們優先考慮一家基督教機構,但他們的態度如同其他代辦機構一樣不友善。當時難過了好一陣子,多年沒有孩子,如今要領養孩子還得看人臉色。一天當我從一家領養機構面談結束,開車回家途中神向我說話,告訴我祂掌管這事。神提醒我聯絡科羅拉多州一個中國人主持的機構,專門代辦領養中國孩子,自此開始一段長達十五個月的領養手序。

領養手續極為繁複

第一階段的辦理過程,並不如預期順利。由於指紋不清楚,履遭司法部打回票;印了四次終於通過犯罪記錄調查。等到公證文件時又出現意外狀況;由於我們在臺灣出生、結婚,所有文件都印著中華民國字樣,因政治因素不被舊金山中國大使館接受。往返中國大使館五次之多,仍不能辦妥;最後透過領養機構的協助,文件才順利公證,翻譯成中文後,送交中國北京領養中心,等候分配孩子。

等待中的禱告

第二階段是一段無盡的等待,除了禱告外不能作任何事。不知道孩子的年齡,無法為孩子準備任何東西;我彷彿一個待產的婦女,偶而會擔心孩子健康有問題,或智能發展遲緩;也曾惡夢連連,夢到北京政府給我們一個七、八歲的孩子,使我們不知所措。在一主日崇拜中敬拜時,神告訴我祂是女兒生命中的主宰;神也在不同時候不斷教導我如何為孩子禱告。我為孩子原生家庭祈禱,父家、母家的咒詛都不在她身上;求神醫治孩子被親生父母遺棄的創傷,在她長大懂事的時候幫助她饒恕她的親生父母,她才能有永遠的平安與喜樂;也祈求她沒有一般被領養孩子貪吃及藏匿食物的問題。我更求神的愛常充滿她,也希望她能夠像撒母耳一樣自小就能聽到神呼叫她的聲音。

九八年八月二十八日下午,領養機構來電留言,我們領養孩子有了結果。當時我正外出辦事,回來後接到先生留話要我有心理準備,孩子的年齡比我們希望的大好幾個月,與我們的願望﹝六到九個月﹞相去甚遠。與先生通話後知道女兒是十九個月大,當時不知該如何決定,接受或拒絕?我們擔心孩子在育幼院待太久,影響身體、智能發育。在這猶豫難以決定的時刻,神卻要我打電話問候一位姐妹的近況,談話中她知道我們要領養孩子的事,即刻介紹我與一位也領養孩子的吳師母談。這位師母與我們原是舊識,她非常誠懇地把自己領養孩子的經歷與我分享。那夜我在床上輾轉難眠,隔日清晨為先生預備出差的行李時,反覆思想與吳師母的談話,覺得倘若我們拒絕領養女兒,她就得等待另一個家庭來領養她,時日愈久她的年齡愈大,被領養的機會就減少了,她的景況可能更可憐。決定接受她之後心裡如釋重負,突然開朗喜樂起來。在先生離家不到半小時內,女兒照片經由快遞公司送達我們手中,乍看之下她的長相與先生竟有幾分相似。一見到她的照片我就非常喜樂,雖然尚未見面,已經認定她就是神為我們預備的女兒。

中國接女之行

去年十月二十四日清晨,我們與另外九個美國白人家庭在香港聚集,前往湖南省長沙市辦理各項中國境內的手序,並帶女兒返美。女兒的體型與她同齡在美國長大的同伴相比,略嫌瘦小。她的模仿力極強,也非常靈巧,知道我們愛她,在長沙時很快地與我們熟稔,更調皮起來。女兒除了語言發展稍微緩慢外,她的健康狀況與智能發展比我們預期的好許多。在從廣州離開中國與入境美國時,官員都說女兒與我很像,如親生的一般。

神所預備的真是超乎所求所想。將女兒帶回來已逾半年,我們發現她愛吃的食物與先生喜愛的竟然一樣,體質、脾氣也與我相似。這些日子她字彙不斷增加,也學會飯前要謝飯,睡前要禱告。有時我累了忘了禱告,她會舉起手等我為她禱告,每晚她在「耶穌愛你」讚美詩中入睡。六個多月來她帶給我們許多歡樂,在她身上也看到生命成長的奇妙。每一天對她和我們都是嶄新的日子,期待新事發生在她身上。我們更期盼「她的智慧和身量,並神和人喜愛她的心,都一齊增長」,將來她比我們更愛主,服事主更多,成為神國的一個精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