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洽的親子關係

文/鍾泰

親子關係出現問題令人同情,因為骨肉隔閡是莫大的損失,更造成深度情緒問題。然而周圍也有兩代相安無事、其樂融融的例子,且讓我們來探討一下這些幸運家庭親子關係的特質,願以筆者這些年在北美培育兩個兒子歸納出來的三個原則供大家參考。

一‧給孩子愛的環境和成長空間

學前與學齡期是幼小生命的啟蒙時期,父母親為孩子預備安全有愛的環境,進而培育出樂觀進取的品格基礎。孩子入學後幫助他們適應環境、認識師長並時時鼓勵,同時允許孩子從錯誤中學習,這樣他就有足夠成長空間去成就大事。我們在家裡,做母親的常與強褓中的兒子四目相對、溫柔說話,父親也把握機會與孩子共度天真可愛的幼年時光,因這些日子一去就不再回來了。

有一次哥哥坐在爸爸腿上聽他唸故事書,唸到一半媽媽請爸爸接聽一個電話,結果哥哥就在爸爸講電話時把故事往下唸,等爸爸講完電話,哥哥書也唸完了,爸爸這才發現哥哥是為了享受自己的愛,才每天要求爸爸唸書。哥哥五歲時,我們讓他自己倒開水和牛奶喝,這看似容易的事對孩子可是大挑戰,能幹的媽媽幾乎不能忍受孩子把飲料灑出來。可是哥哥在失敗中學習,一週後就不再滴水在杯子外了,他的成就感也邁進一大步。孩子七、八歲時開始訓練他們整理房間、鋪床和參與大掃除,他們因此有一種歸屬感,覺得自己也是主人,願意對家庭有一份貢獻。直到後來他們長大成家,還自動回來幫爸媽搬家,並邀請媳婦也參與。為了獎勵孩子,我們當年給每人一個小錢箱並每週給他們五塊錢,錢箱滿五十塊後爸爸就幫他們存入自己的帳戶,這些操練養成他們從小獨立自主,也成為親子間信任尊重的基礎。

二‧保持親子間的溝通

在孩子學前就要把溝通變成每週必行的重要節目,兄弟倆會把悄悄話單獨告訴媽媽,像弟弟初中時喜歡一個金髮女同學;而做爸爸的從哥哥兩歲起單獨帶他上麥當勞,帶他去圖書館聽故事等。有一年媽媽在家養病,爸爸一個人送哥哥去聖地牙哥上學,一切行李傢俱放妥後,哥哥給爸爸一個擁別、感激他老遠送自己上學,結果爸爸當場老淚縱橫;孩子能感恩,就是親子敞開溝通的結果。一年前當弟弟與弟媳去度蜜月時,哥哥回家來拿信,正巧爸媽不在家,他留下一封感恩信,說「我們是幸福的孩子,因為爸媽相愛,讓我們有溫暖的家,當弟弟和我有需要時,您們總在身旁,您們生命的榜樣成為我們的教導原則,感激您們放手讓我和弟弟與妻子一同去建造我們的未來,愛您們的哥哥」,讓我們非常感動。

三‧成為孩子的榜樣

孩子學習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父母的榜樣,為了養成孩子誠實的習慣,我們從不交代他們假裝爸媽不在家,買機票和吃館子也絕不謊報孩子的歲數,父母彼此說感激的話,並甘心樂意為對方服務。孩子看到父母真實相愛,也學會彼此相愛;有一次爸爸公司裁員得緊,哥哥就自告奮勇說他要輟學打工,好讓弟弟上大學,結果吉人天相,爸爸一直工作到他倆大學畢業而自願退休,這就是「身教勝於言教」的道理。

說了這些正面的例子,其實我們做父母也有許多錯失之處,只是孩子能夠接納我們身為父母的不完全,就像我們接納孩子不完全一樣。當親子間彼此了解缺陷,放棄要求完美的子女、父母形象,照所擁有的去接納,就能經歷一份嶄新、融洽的親子關係。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