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萬中之選──一位自閉兒母親的感謝

文/Ronny

兒子被診斷為自閉兒,我為此沮喪煩惱,但一位朋友卻對我說:「妳和妳先生是上帝的萬中之選,你們的孩子也是上帝的萬中之選,你們都是最特別的……」

我有一對可愛的兒女、一個對我疼愛有加的先生,朋友都羨慕我的家庭幸福美滿,一切都很美好,但直到兒子兩歲多時,被診斷為自閉兒,一切就大不相同了。
我是個樂觀的人,所以一開始並沒有很煩惱,只想該如何讓兒子接受治療。然而,親友知道後,對這件事有了不同的看法跟感受。有人跟我說,應該是祖先做過什麼 事或這個孩子是來討債的,或者他的前世可能如何如何……。當時的我已經夠難過了,卻接收許多負面的訊息,這些訊息增加我心理的負擔,我開始責怪自己、鎮日 憂愁,本來還很積極地尋找相關資訊,希望可以幫助兒子,但那段時間完全沒了心情,每天把自己關在家裡不出門。兒子是很敏感的小孩,雖然他不開口說話,但我 知道當時他一定也感受到了我的無常變化,所以狀況跟我一樣不穩定。
我的好朋友是基督徒,有一天她來家裡看我,聊及兒子的事時,她發自內心的對我說了一段話:「感謝上帝幫Justin(兒子的英文名字)選了一個好家庭,因 為祂知道妳跟妳的先生是最適合照顧他的父母,所以祂選了你們,並且把可愛的Justin送給你們。因為你們是上帝的萬中之選,Justin也是上帝的萬中 之選,你們都是最特別的,所以一定要好好珍惜這個上帝送給你們的特別禮物……。」當下我眼淚直流,這段話讓我了解,並不是我造孽或祖上沒積德才讓兒子患有 自閉症,是因為上帝給了我和先生特別的使命,因為祂知道我們有能力照顧這樣的孩子。
好朋友的一番話激勵了我,也把以前那個樂觀積極的我給找了回來。接著,上帝又安排了一連串的事,讓我逐步親近祂、領受祂的恩典。
不知過了多久,先生從一個道教靈媒口中得知,兒子是屬於上帝的,他應該帶著兒子上教會,而且是全家一起去,上帝會幫我們治療這個孩子。後來,我們真的找到 了適合的教會,雖然當時我對信仰的事並沒有很積極,而先生也很排斥基督教,不過,上帝並沒有放棄我們。幾個月後,一位五年多前在自閉症討論會只見過一面的 媽媽打電話給我,她說她突然翻到我的電話,不知何故就撥了電話給我。但當時我並沒有接到電話,後來回電時,我在她的留言中聽到她說「God Bless You」,我猜想她應該是個基督徒。果然沒錯,之後再聯絡,她便熱切地領我走上信仰之路。感謝上帝的安排,因這位媽媽也有一個可愛的自閉症小孩,所以能感 同身受的幫助我們。
自從信主之後,我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變,我一天比一天喜樂,對兒子的操心也一天比一天少;並非兒子痊癒了,而是我對上帝有信心,知道祂會幫助我,會把最適合且最美好的賜給我們。因此,我對許多事情有了不同的看法,也更加謙卑的看待一切。
上帝美好的安排,還包括讓我的先生也信了主。以前先生都對我說:「要信耶穌,妳自己去信就好,可不要把我也叫去。」但後來先生信了主,現在我們全家人每天晚上都會手牽著手一起禱告,家裡的氣氛不再愁雲慘霧,而是幸福和樂!做父母的我們,也更能坦然的面對兒子的自閉症。
兒子一天比一天進步,連老師、治療師、朋友及家人都感受得到。現在他已經可以在融合班上課了,雖然還是不太說話,但做媽媽的我,不再像以前一樣,總是憂心 著急;現在我不急了,不是不在乎,是知道急也沒用;同時也認知到,不要把孩子有沒有進步當成是成功或失敗,因為這樣對自己不公平,對孩子也不公平。兒子只 要進步一點點,我就會感到很開心,家庭氣氛就變得更好,這就是我們從上帝那裡領受到最大的祝福。
最後,有些話想向與我一樣,家有特殊兒的弟兄姊妹分享──我們都是上帝揀選出來最優秀的父母,所以我們一定要盡最大的努力來幫助孩子。雖然我們是人不是上 帝,常常會軟弱無力,但依靠上帝,將一切交託給祂,把重擔在祂面前卸下,祂不會拒絕我們,祂會賜給我們力量,讓我們有更多的心力來帶領孩子繼續往前行。要 用上帝愛我們的方式來愛我們的孩子,因為我們都是一百分的父母!

越吵越愛

文/中萍

天下沒有不吵架的夫妻。在此特別提供七大吵架藝術,幫助老公老婆「床頭吵,床尾合」,越吵越恩愛,希望您下回臉紅脖粗之前謹記在心:

  • 藝術一:婚姻關係的主詞永遠是「我們」。在怒火節節上昇之際,趕緊把上面這句話唸三遍。將婚姻看作「我倆共有事業」,無論一時爭吵有多激烈,夫妻關係總能轉危為安;當婚姻中出現兩個單數的「我」時,那才真是亮起紅燈了。
  • 藝術二:速戰速決。不要給怒火繁殖再生的機會,儘快把事情攤開來談。有時一股腦把自己的感覺全部說出來以後也就沒事了。
  • 藝術三:把握爭執的重點。不要勾起新仇舊恨,結果一發不可收拾。和當時情況毫無瓜葛的意氣用事,不僅使對方莫名其妙,更讓自己的怒氣「火上加油」,對解決事情一點幫助也沒有。
  • 藝術四:不要口出惡言。當雙方言辭越來越犀利,眼看大吵在望時,別讓「自保系統」自動開機,使「吵贏」變成唯一的目標。人身攻擊或許會教你贏得一時的快感,但卻會使你倆關係的破口久久難癒。太傷了!
  • 藝術五:打開自己的收聽頻道。吵架不只讓自己發洩個夠而已,重要的是「聽」對方在說什麼。在怒火中燒時雖是難如登天,但是一旦你勉強撐開耳朵後,你們這一架就沒有白吵了。「聆聽」使你不再以「打敗對方」為終極目標,而你敞開的天線也會影響另一半調整他的頻道。
  • 藝術六:牢記「施比受更有福」。結婚變成戀愛的墳墓常在於我們想多「拿」,不再肯多「給」。婚姻既然攸關倆人幸福,在「給」和「拿」兩方面都得成功。而且「給」的時候不要指望對方會投桃抱李,否則下一回合的爭吵是指日可待。
  • 藝術七:為爭執「慶功」。「塵埃落定」之後,握著另一半的手,對他說:「雖然剛才我們『完全失控』,但我們總算又勝過了挑戰,值得獎勵!」

願天下有情人都甜甜蜜蜜,就算吵起架來也能頭頭是道,吵後彼此更了解,更恩愛!

天才老爹壓箱寶

文/中萍

親愛的男士,為人父親的你不知可曾想過,生命中最值得留給孩子的「傳家之寶」是什麼?房子?股票?珠寶?信託基金?在此挑選出十個你可以「代代相傳」的座右銘,盼望這十樣「蠻老生常談」的品格能脫穎而出,成為你帶領孩子成長、最引以為傲的貢獻。


  • 寶貝一:責任感(Responsibility)。從小養成孩子為自己所作所為負責的習慣,由小事情如收拾玩具、整理房間等開始,稍大時也該輪流協助家務,如洗碗、倒垃圾等。同時間大人也學習不插手幫忙的「忍耐力」。
  • 寶貝二:工作哲學(Work ethic)。灌輸孩子勤奮工作的重要性,教導他們「不勞而獲並非福氣」。讓孩子明白伴隨成長過程而來的就是工作與義務的加添,因此他們在面對更大要求時不至花容失色而逃避推捼。
  • 寶貝三:決心(Determination)。 致勝之道唯在決心,而決心則是「失敗」和「再試一次」的混合品。身為父母除以身作則外也不要過於保護,幫助孩子從錯誤中學習建立堅定心志。
  • 寶貝四:正面心態(Attitude)。在生活中很容易聽到負面的聲音,教人氣餒後凡事裹足不前。訓練孩子Positive Thinking,從全新的角度來看事情,一方面培養他積極樂觀的心態,一方面也避免他日後有潑人冷水的毛病。
  • 寶貝五:相信潛能(Potential)。歌羅西書第三章中提到「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恐怕他們失了志氣」。鼓勵孩子,相信他們「未見」的潛能,幫助他們有勇氣「作夢」,並找到發揮潛力的機會。
  • 寶貝六:人際關係(Relationships)。父母之間的關係及他們與他人之間的關係對孩子未來與人相處影響重大。而十個孩子中有九個半會告訴你「人際關係」是他們最看重的事,因此一個充滿愛心、關懷與信任的榜樣自是非你莫屬啦!
  • 寶貝七:忠心管家(Stewardship)。 教導孩子「神擁有一切,我們只是祂託管的對象」的觀念,我們的職責是作個忠心的好管家,這也包括將神託管的十分之一回饋在神的事上。
  • 寶貝八:誠實(Honesty)。 誠實是智慧的開端,古今中外的文人武將都會同意〈謊言是對人類記憶力的一大挑戰〉。除了自己言行一致外,對孩子坦誠公開的態度也會帶給他們安全感。
  • 寶貝九:慷慨(Generosity)。有一個鄉村牧師的女兒從小以為他們是全村最富有的人,因為看到父母親對窮苦人的慷慨解囊和不求回報。而且慷慨的人保證會比小氣的人快樂多多。
  • 寶貝十:倚靠神 (Dependence on God)。最後一樣寶貝,卻也是最重要的一項。「你要把你的重擔卸給耶和華,他必撫養你,他永不叫義人動搖。」當然你自己先要真心說「阿門」,否則怎麼能指望孩子相信?


但願這十樣「傳家之寶」能成為你和孩子之間一生最大的默契!

領養家庭小組─父母疼惜幸運兒

文/姿菱

八月初教會新成立的「領養孩童小組」第一次在保羅教室聚會,為曾經領養孩子的家庭提供團契機會。父母共聚一堂,分享得來不易的「寶貝」生活點滴,彼此討論認養過程的心路,並交換學習經驗,也希望領養的孩子能得到最好照顧,在身心靈健全的環境下成長。

張瓊濱和許瓊嬌區牧夫婦是促成此小組成立的推手,他們從中國收養了兩個孩子,並多次以自身經驗幫助想要領養孩子卻不知從何開始的夫婦們。其中一位組員Jane也是透過他們熱心幫助,順利地剛領養了一個兩歲男孩,回到美國還不滿三個月,孩子對新環境尚感生疏害怕,緊靠在母親身邊,後來和其他活潑的孩子玩耍後,羞澀的臉頰才慢慢展開笑顏。Jane感謝主讓她順利領養到孩子,希望孩子在教會快樂長大,更表示願加入服事兒童的行列。

另外一位潘姊妹也領養了兩個孩子,背後還有一個感人的故事。原本仲介機關通知她有孩子待養,後來卻又臨時告知那個孩子生長停滯,命在旦夕,於是改分配另一名孩子給她。帶孩子回美國撫養後,她意外得知頭一個孩子仍健在;她想到這個孩子年紀已長,身體又不好,恐怕很難再有領養者青睞,就決定本著愛心將她也帶回美國來。

劉彤牧師及師母一向對孤苦無依的孩子有負擔,特別前來參加此次聚會,提到以前也常收集認養孩子的資料;他提及美國人特別有愛心去收養異國孩子,希望中國人可以改變傳統觀念,有雅量可以接受不是自己所生或不同種族的孩子,讓許多孤苦的小孩可以被領養,接受耶穌的愛。會後牧師還一一為每個家庭祝福禱告,求神指引每一對父母知道如何帶領自己的孩子。

揚溢著天真喜樂的面孔,孩子們在教室開心地玩耍起來;看見這群被收養的孩子與父母彼此酷似的臉孔,不得不驚訝神的奇妙安排。這些孩子多麼需要父母的關愛,得以在教會健康的環境下成長,對被領養的身份有正確開放的觀念。他們是一群幸運的孩子,父母細心呵護、餵養、疼惜,耶酥的愛,透過父母在他們身上完全流露出來。

我是世界上最快樂的單親爸爸

文/阿偉

當年我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到耶魯大學醫學院做研究,後來又在加拿大獲得碩士學位。我當時很自豪,學位、事業、家庭,凡事心想事成,與前妻相識不到一個月就結了婚。沒料到婚後不久,夫妻二人就衝突連連。幾年來,我千方百計想盡辦法要挽救婚姻,但最終還是面臨離婚的痛苦,我才第一次發覺也有靠自己做不到的事。

當時,一個中年的男人,帶著四歲多的女兒小麗,真是覺得前途茫茫,到了人生十字路口卻不知如何走下一步。就在那時,有人邀我去了教會,有兩個家庭伸出援手,為我在女兒校後照顧她,一個家庭以過來人的經歷來輔導、鼓勵我,還有牧師的信息和關愛,使我在飽受挫折之後,重新建立起對人生的信心。

有一次,我去參加全福會的餐會,那是一個從業男仕的團契。當天我看見一群大男人在台上唱著詩歌、手舞足蹈,我很震撼,也很羨慕。看著他們湧自內心的快樂,我當下做了一個決定,我不要再苦澀,決心做個快樂的單親爸爸。在全福會當中,我覺得完全被接納。

過去,我心裡的苦與恨,都流露於形,濃眉大眼裡透著凶光,黑沉著臉,同事都不跟我打招呼。但是,在神無盡的愛中,我覺得自己開始心胸擴大,眼界打開,心境霍然開朗,人際關係也變好了。如今同事每天與我打招呼,問我:「好嗎?」我都會回答:「好得無比。」

我雖然不是完美的父親,但我非常努力要成為好父親。做好一個父親是我的使命。我每天親自掌廚為女兒做三餐,也與女兒每天三次禱告。早上為她做一頓很好的早飯,並與她一同禱告,為新的一天來信靠神。也為她做好午飯帶去學校,晚上回來,她常常會很興奮的敘述同學圍著她的飯盒,好奇地問她裡面的菜是什麼,我很享受聽她形容同學們如何羨慕她飯盒裡的飯菜。而且無論再忙,我一定下班回家煮晚飯,決不因為忙就讓她吃麥當勞解決。我很看重和女兒一起禱告,以感恩的心一同吃晚飯的時間。

縱使我們是單親家庭,物質上也並不豐裕,我最大的心願就是女兒仍能如同一個正常家庭的孩子一般,快樂正常的長大。我每晚都為此為女兒禱告,也確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看見神的祝福和細膩的愛,在每一個階段都安排了不同的家庭和老師愛她和幫助她。雖然生活中每天有無數要解決的困難和問題,但是我不憂愁,因為那雙看不見的手曾帶領我們走出陰霾,也會繼續是我背後的力量。

在一年級的結業成績單上,小麗老師給她的評語是:「各方面表現都在水平之上,她每天早上都面帶微笑來到學校,準備好學習。」後來我到學校與老師會談,老師才知道小麗是來自單親家庭。當時她非常詫異,她解釋單親家庭的孩子通常比較憂鬱,也因此朋友不多,而且成績會下降,但是小麗卻性情開朗,朋友很多,很好學,成績也有進無退。原來那位老師幼年也曾經經歷父母離異,所以她很了解單親家庭孩子的心理。

六年來,小麗一直是一個活潑健朗的孩子,一般人都看不出她是從單親家庭長大的。她的朋友形容她熱情洋溢,蠻有領導的能力。如今小麗即將小學畢業,她說:「爸爸一直把我帶得很好。當我需要幫助的時候,他一定會幫助我。」

我是世界上最快樂的單親爸爸!

融洽的親子關係

文/鍾泰

親子關係出現問題令人同情,因為骨肉隔閡是莫大的損失,更造成深度情緒問題。然而周圍也有兩代相安無事、其樂融融的例子,且讓我們來探討一下這些幸運家庭親子關係的特質,願以筆者這些年在北美培育兩個兒子歸納出來的三個原則供大家參考。

一‧給孩子愛的環境和成長空間

學前與學齡期是幼小生命的啟蒙時期,父母親為孩子預備安全有愛的環境,進而培育出樂觀進取的品格基礎。孩子入學後幫助他們適應環境、認識師長並時時鼓勵,同時允許孩子從錯誤中學習,這樣他就有足夠成長空間去成就大事。我們在家裡,做母親的常與強褓中的兒子四目相對、溫柔說話,父親也把握機會與孩子共度天真可愛的幼年時光,因這些日子一去就不再回來了。

有一次哥哥坐在爸爸腿上聽他唸故事書,唸到一半媽媽請爸爸接聽一個電話,結果哥哥就在爸爸講電話時把故事往下唸,等爸爸講完電話,哥哥書也唸完了,爸爸這才發現哥哥是為了享受自己的愛,才每天要求爸爸唸書。哥哥五歲時,我們讓他自己倒開水和牛奶喝,這看似容易的事對孩子可是大挑戰,能幹的媽媽幾乎不能忍受孩子把飲料灑出來。可是哥哥在失敗中學習,一週後就不再滴水在杯子外了,他的成就感也邁進一大步。孩子七、八歲時開始訓練他們整理房間、鋪床和參與大掃除,他們因此有一種歸屬感,覺得自己也是主人,願意對家庭有一份貢獻。直到後來他們長大成家,還自動回來幫爸媽搬家,並邀請媳婦也參與。為了獎勵孩子,我們當年給每人一個小錢箱並每週給他們五塊錢,錢箱滿五十塊後爸爸就幫他們存入自己的帳戶,這些操練養成他們從小獨立自主,也成為親子間信任尊重的基礎。

二‧保持親子間的溝通

在孩子學前就要把溝通變成每週必行的重要節目,兄弟倆會把悄悄話單獨告訴媽媽,像弟弟初中時喜歡一個金髮女同學;而做爸爸的從哥哥兩歲起單獨帶他上麥當勞,帶他去圖書館聽故事等。有一年媽媽在家養病,爸爸一個人送哥哥去聖地牙哥上學,一切行李傢俱放妥後,哥哥給爸爸一個擁別、感激他老遠送自己上學,結果爸爸當場老淚縱橫;孩子能感恩,就是親子敞開溝通的結果。一年前當弟弟與弟媳去度蜜月時,哥哥回家來拿信,正巧爸媽不在家,他留下一封感恩信,說「我們是幸福的孩子,因為爸媽相愛,讓我們有溫暖的家,當弟弟和我有需要時,您們總在身旁,您們生命的榜樣成為我們的教導原則,感激您們放手讓我和弟弟與妻子一同去建造我們的未來,愛您們的哥哥」,讓我們非常感動。

三‧成為孩子的榜樣

孩子學習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父母的榜樣,為了養成孩子誠實的習慣,我們從不交代他們假裝爸媽不在家,買機票和吃館子也絕不謊報孩子的歲數,父母彼此說感激的話,並甘心樂意為對方服務。孩子看到父母真實相愛,也學會彼此相愛;有一次爸爸公司裁員得緊,哥哥就自告奮勇說他要輟學打工,好讓弟弟上大學,結果吉人天相,爸爸一直工作到他倆大學畢業而自願退休,這就是「身教勝於言教」的道理。

說了這些正面的例子,其實我們做父母也有許多錯失之處,只是孩子能夠接納我們身為父母的不完全,就像我們接納孩子不完全一樣。當親子間彼此了解缺陷,放棄要求完美的子女、父母形象,照所擁有的去接納,就能經歷一份嶄新、融洽的親子關係。

品牌大師,還是品格大師?

文/遊子

從小,寶寶是班上最快樂的小朋友,因為他有個快樂的媽媽!

更具體的說,他有個會陪他玩耍的媽媽。相較於其他小朋友每天滿滿的課外學習課程,從畫畫、小提琴、鋼琴到芭蕾舞,寶寶的生活可用「時間很彈性」來形容;對於小學三四年級的小朋友來說正是潛力開發、十八班武藝樣樣都可吸收的時期,但寶寶卻因他生活很彈性而快樂,不是才藝班沒將他的生活擠滿,而是寶寶有個想法不一樣的媽媽陪他渡過快樂的童年。

現在寶寶已經十八歲,就讀UCLA的他,不僅喜歡音樂、還會編曲,熟稔多項樂器,九年級時成為學校樂團最年輕的第一小提琴手,畢業前還與其他朋友組成七人樂團,錄製並發行歌曲;而在大一新生中很出鋒頭,大家都說他是系上最快樂的大一新生。

不管是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無不反應母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苦心。然而,身處在快速變遷的世代中,對於在職婦女的媽媽們或在家的全職媽媽們在孩子發展各項潛能之前,應首重於塑造孩子的品格;因此,每位媽媽是孩子的品格大師!

相信很多女性為了孩子,辭去原本的職位、等孩子大一點又回到工作崗位上的經歷。故事中寶寶的媽媽伶淳,早在十幾年前於矽谷某間知名公司的財務部門任職,必須在事業與小孩間做一選擇。當時因為孩子很小,辭去待遇頗優的職位,扮演全職母親的角色。在轉換角色的過程中,如同其他人一樣,有段很長的時間來適應,還有與丈夫之間溝通教導小孩的方式;而伶淳很清楚地知道,做個全職媽媽是有意義且對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事情。

伶淳在小孩兩歲時便全心投入教養的孩子。從在職婦女到家庭主婦,夫妻要有相同的目標,雙方都要甘願,不是一方覺得自己被犧牲或特別辛苦。因為以往在職場上有績效表現或獎金,是工作成就感的來源;一旦在家相夫教子,所謂的成就感來源或許是在小孩的表現;有些媽媽會發現,無論在家如何努力做好家務、帶好小孩,最後落得不知為誰辛苦為誰忙?伶淳鼓勵大家,這當中最大的祕訣是在於自己要先快樂起來,成為一個快樂的母親。不是因為小孩考全班第一名而快樂,不是小孩才藝出眾而快樂,乃是自己本身就是一個樂觀、積極、願意陪孩子們一同成長學習的媽媽,且看重孩子們的品格勝於其他。

孩子們在生活中最常時間接觸到的環境和人事物,往往會塑造其日後的品格。因此媽媽本身若是個快樂的人,不去限定小孩日後發展方向、或將孩子的每日行程安排得滿滿,著重他們的個人特質,給予妳的時間、陪他們玩耍,讓孩子們感受到妳是在乎他們,愛他們,能幫助小孩培養出安全感與自信心。從小就知道自己是被關愛的,因此他們也懂得如何關心他人,能主動幫助其他需要幫助的小朋友;這種給予及懂得鼓勵人的品格特質,將是孩子一生最大的資產。

除了花時間與孩子在一起玩或從事有意義的活動,跟孩子一同學習、成長也對孩子們的品格相當重要。伶淳從來不懂募款、義賣,也是因為小孩子的緣故,自告奮勇當起學校慢跑活動的coordinator還有義工媽媽等。另外,伶淳與先生都是虔誠的基督徒,與小孩間的關係和互動是基於聖經中的教導。伶淳覺得若家長與孩子之間有共同的價值觀和信仰,孩子從小有一個可遵循的典範,到了易學壞的青少年時期,也因基督品格內化而有正面影響。一旦孩子有了良好的品格,就會對自己有榮譽感及自我期許,認識自我價值並能貢獻社會。

健全品格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資產,孩子們建立好品格後,能按其特質發展屬於自己的才藝,這時還怕沒有「品牌」嗎?然而,健全品格的孩子是媽媽的寶,有快樂的媽媽則是全家人的祝福與福氣。

超越血緣的親子愛—「領養孩童」小組專訪

邱姿菱報導

電視連續劇經常會出現養女被虐待的辛酸故事,或許華人因此對收養孩子產生很多觀念的偏差。現在有一群父母每個月在Santa Clara的生命河靈糧堂共聚一堂,彼此分享得來不易「寶貝」的生活點滴,討論申請領養的心路,並交換學習經驗,希望收養的孩子能得到最好照顧,在身心靈健全的環境下成長。

八月初教會新成立的「領養孩童小組」首次聚會,為領養或有心如此做的家庭提供聚集的機會。張瓊濱和許瓊嬌夫婦是促成此一聚會成立的推手,他們七年來從中國收養了兩個孩子,並多次以自身經驗幫助想要領養卻不知從何開始的家庭。瓊濱目前在藥廠擔任藥物分析師,而瓊嬌放棄有三個會計師執照的專業工作機會,專心在家裡照顧孩子。他倆結婚多年未能懷孕,瓊嬌渴望成為母親的心情,不是過來人很難體會。而現在他們終於有一對健康可愛的子女,得來不易的明珠與喜獲的麟兒,令他們無比滿足和感恩。

在決定領養孩子前,瓊濱夫婦也經歷過收養孩子的心理障礙:擔心孩子的健康問題、是否智能發展遲緩;擔心孩子難以管教、長大後是否能接受被領養的事實,或親生父母來找孩子等情況。夫婦倆因此常為領養的孩子身心靈,及孩子的原生家庭禱告,求神醫治孩子被親生父母遺棄的創傷,並幫助孩子長大後能饒恕父母,得到真實的平安喜樂。他們也體會到其實不管是親生或領養,孩子成長的過程都必須經過許多挑戰,需要父母全心關愛;而如果孩子長大後想找到親生父母,他們也願意幫助及成全。

瓊濱和瓊嬌一開始對領養程序一無所知,花了很多時間探索詢問。九七年時他們在兩個月內約談了八家領養機構,決定機構後,又面對極為繁雜的手續,接著則是等待被通知的漫長時間。通常機構要求收養家庭的條件是:年齡在三十至五十五歲之間、已有或未有子女的單身或夫婦、身心健全者;費用約在一萬五至二萬美元間,包括機票、到育幼院的旅費等;所有文件都需要公證,包括結婚證書、出生證明、犯罪記錄,加上社工人員的家庭調查報告,包括:工作和經濟情況,夫妻、父母、與兄弟姊妹關係,及希望領養怎樣的孩子。

經過十五個月的等待,九八年底他們到中國帶十九個月大的女兒返美,當見到孩子那一剎那,一切的辛苦等候都有了結果。由於孩子比預期年長,當初曾擔心在育幼院太久會影響她的身體或智能發展,但神的預備超過所求所想,他們的女兒極為靈巧可愛。兩年後他們又領養了一名八個月大的男孩,第二次赴中國帶回兒子時,抵達後才發現這個孩子因腸炎已進出醫院數次,回到育幼院後仍腹瀉不止,甚至臀部皮膚都已潰爛。恰巧同行的領養家庭中有一位白人小兒科醫生,因他在藥劑調配上的幫助,狀況才得以好轉。這個當年在垂死邊緣的孩子如今已五歲,現在是個健康活潑且精力十足的小男生。

參加小組的另一位姊妹娟,也是透過瓊濱夫婦熱心幫助,順利剛領養了一個兩歲男孩,回到美國還不滿三個月。孩子對新環境尚感生疏,聚會時緊靠著母親,和其他孩子玩耍後,羞澀的臉頰才展開笑顏。娟希望孩子能在教會的環境裡快樂長大,未來也願意加入服事兒童的行列。還有一位組員潘姊妹從中國領養了兩個孩子,最近又將收養第三個,幕後有一個感人的故事。她在收養老二時,原本領養機構通知有孩童待領,後來又臨時告知孩子生長停滯,改分配另一名孩子給她;帶孩子回美國後,意外得知頭一個孩子仍健在。她心想這個孩子年紀已長,身體又不好,而曾被拒絕收養的孩子很難再有領養家庭青睞,於是決定本著愛心將她也帶回美國來。

生命河靈糧堂的劉彤牧師及梅蕾師母,一向掛念孤苦無依的孩子,也參加了「領養孩童小組」的第一次聚會。劉牧師說他們曾收集許多領養孩子的資料;他提到美國人常本著愛心去收養異國孩子,希望中國人也能改變傳統觀念,有雅量可以接受不是自己所生或不同族裔、不同膚色、甚至是殘障的孩子,讓許多孤苦的小孩可以被收養,接受主耶穌的愛。會後他還一一為每個領養家庭祝福禱告,求神指引每對父母知道如何帶領自己的孩子。

揚溢著天真喜樂的面孔,這些孩子在聚會的教室開心地玩耍起來;他們當中許多人與養父母有著酷似的臉孔,實在是神的奇妙安排。這些孩子有父母關愛,在教會健康的環境下成長,能對被領養的身份有正確開放的觀念;他們是一群幸運兒,將在父母細心呵護、餵養、疼惜下長大。

伴夫待職七月記

文: 莎莉

我知道自己必須扮演啦啦隊的角色,如果我也起起伏伏上上下下,必定給家庭生活帶來低氣壓,這樣不但無助於改善目前狀況,反而使之惡化。

這幾年幾乎已成慣例,每年母親節總是與小組弟兄姐妹到Big Basin露營慶祝,去年也不例外。為了預備,文輝星期五特別請假一天在家,收拾行李,準備各種露營必需品。上午十點鐘左右,公司來電話說有要事必須召開會議,文輝還問可否在電話中解決?老板告之不可也,須得見面談,要他立刻回到公司。他放下電話說了一句話:「我看是中獎了。」當然我也明白中獎即表示被lay off了。週五晚間我們雖比預期時間晚出發,還是摸黑到了山上;為了不掃弟兄姊妹的興頭,我們決定先不發佈消息,等下山後再說。這三天兩夜仍是與弟兄姊妹有一段非常愉快的時間。

文輝從畢業以來,一直都在工作,他的生活重心可說是以公司和教會為主要範圍。失業初期,正好可以讓他在家好好調養休息一番,並與孩子們建立一些過去苦無時間建立的關係。我們天天一起接送孩子,上市場買菜,看食譜研究新吃法,請弟兄姊妹吃飯交通,一起上Bible Study Fellowship,研讀聖經,好似在提前預備退休生活。三個月好日子過去了,文輝準備重整旗鼓,再度出發。不料所送出之履歷表皆石沈大海,連封拒絕信的影子也沒有;聽到的全都是負面的消息與報告,四周的朋友也開始有人中獎,先生的情緒及壓力想當然爾是很大的。但我知道自己必須扮演啦啦隊的角色,如果我也起起伏伏上上下下,必定給家庭生活帶來低氣壓,這樣不但無助於改善目前狀況,反而使之惡化。

神的話語有力量

感謝神的是,過去一年我在BSF查考「摩西的一生」,從經文裡看到神的許多個性,祂是信實的、恩慈的、及時的、凡事預備的、有耐性的、公義的、賞罰分明的…,祂真是一位完美無缺、無人可比擬的智慧父親。我又看到以色列民族,神藉摩西領他們脫離為奴的日子,他們卻在曠野裡抱怨連連,惹神生氣。神數次想滅絕他們,都因摩西苦苦哀求,神才改變心意。由於他們的頑梗,原來才須走十一天的路程,總共花了他們四十年才走完。而且這四十年來人口總數並未增加,與原先出埃及的人數相當,因為有一半的人口,就是曾在曠野侮逆摩西抱怨不斷的人,倒斃在曠野,不得進入神應許之迦南美地。

這一年的查經,對我這段時間的幫助極深。因為神的個性深深烙印在我的心版上,使我相信祂絕對會及時伸出援手。所以我們仍是靠神每日供應的恩典與話語,喜樂地過日子,將一切不確定都交託給祂。因為祂在雅各書1:2-4節告訴我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有一天當我正在專心靈修時,我求問神,這試煉要到何時才結束?神把一句話放進我心裡:〝This trial will be long enough for both of you to learn a lesson, yet will be short enough for you to stand under it.〞於是我心中了然,還不會這麼快結束。

天使稍來關懷

然而神總不忘記我們正經歷的,有一天當文輝洩氣地坐在電腦前,突然接到一個與我們不熟的姊妹〈屬別間教會〉的電話,告之神感動她為我們禁食禱告,她並分享她先生失業到全家只剩一千兩百美元,而後來神如何施恩於他們的見證。聽完電話,我倆坐在地上讚美神,眼淚不住流下來,我們邊哭邊讚美,邊哭邊禱告。神是慈愛的,祂總差祂的天使帶來好消息給傷心的人。到十一月,感恩節迫近了,工作上仍是毫無動靜,有一天輪到我「發作」了。那天一起床,就覺心情煩悶,只想哭,我跟文輝說:「今天不做啦啦隊長了,幹不下去了!」於是我趁孩子上學後,不停地哭、禱告、哭、禱告,向神喊救命!晚上力氣用盡了,早早上床睡覺,告訴自己,明天神有新的恩典幫助我。週五一對牧師夫婦來探訪我們,塞給我們一個信封,裡面有現金一百美元。他說知道我們不是即刻有財務的問題,這奉獻是seed money,我們十二萬分感動,這是我們有生以來收到的第一筆「奉獻」,而且是從牧師來的,意義非同小可。我們把它小心翼翼收藏著,並寫上日期,因為當天是牧師的生日。耶穌曾說:在這條信心的道路上,若是我們做在最小的弟兄身上,就是做在主耶穌身上。神總在一些緊要關頭上告訴我們祂是與我們一路同行的。

去年感恩節,我們全家回到闊別八年、位於芝加哥的教會,探訪昔日的牧師同工,並參加他們舉辦的特會。會間,我們目睹神在不同教會所做的奇妙大工,看見昔日的牧師,如今白髮蒼蒼,但神采飛揚,從神來的信心滿溢,對我們的愛與關懷有增無減,簡直跟自己親爹沒兩樣兒。昔日的同工好伙伴們,如今兒女成群,我當年主日學的調皮小學生,如今長得玉樹臨風,在特會中帶領敬拜,同工們比以前更成熟,更愛主,個個都是禱告勇士;我不禁又是熱淚盈眶,由衷讚美我的神。特會期間,神的同在如此鮮明,簡直如造訪天堂一般,愛與接納重重環繞我們,釋放我們,醫治我們。從五月到現在,許許多多弟兄姊妹為我們禱告,連那平常不太開口的,也開口為我們代求,小組同工也對我們有愛心奉獻。文輝曾分享:失業後,公司同事的關係漸漸散了,但是跟神的關係,跟家人的關係,跟弟兄姊妹的關係,不但沒改變,反而更密切。這不是神的愛與恩典,是什麼呢?

耶和華坐著為王

如今感恩節、聖誕節、新年已過,神也在此時給我們開路,有了數個面試機會,並已於一月份開始工作。詩篇廿九篇第十節說:「洪水氾濫之時,耶和華坐著為王;耶和華坐著為王,直到永遠。」今日經濟大蕭條,正如洪水氾濫一般,許多人正載沈載浮。但主說:洪水氾濫時,祂坐著為王;祂坐著為王直到永遠。讚美主!因為祂仍掌權!

一生一世夫妻情

文/莎莉

在決定是否參加恩愛夫婦營(Marriage Enrichment Retreat)的過程中,我發現了撒旦對婚姻的兩個謊言;一是你們的婚姻不錯,不需要參加,二是你們的婚姻就算去了營會,問題也解決不了。不知道弟兄姊妹是否也落在同樣的謊言中?

因著同工力邀,我們仍然報名參加了去年的MER;幸好我們去了,這實在是一個今生無悔的決定。三天營會簡直像在坐愛之船,充滿歡樂眼淚。我先生在這三天給我驚喜的次數和深度,遠超過廿年婚姻所經歷的,因為他是個不喜歡在公開場合向太太表達愛意的男人,然而在營會整個氣氛的鼓勵下,他勇敢地在所有與會者面前流著淚表達他對我的欣賞感激,肯定我在他生命中的重要性。他也是個不喜歡寫東西的人,但在一場情人晚宴裡,他當眾拿出悄悄寫給我的情書唸出來,真情流露,我被他這些舉動感動地潸然淚下,因為我從不期待會從他身上得到這樣的待遇,他的舉動使我聯想到一位勇士向他心愛的女子顯出的鐵漢柔情。這三天他專注地注視我,為我所做的一切,甚至違反他的天然性格,我都用心靈的「永恆相機」照了下來,存放在我的永恆檔案櫃裡,一想起心裡就喜孜孜地,覺得神實在賜給我一個不可多得的好男人。

我自己呢,則在營會裡透過聖靈被提醒,要先作我丈夫的妻子,再作孩子的母親。自從三個孩子陸續出生後,我的重心和焦點很自然地從丈夫身上轉移到孩子身上,漸漸忽略丈夫的需要,媽媽味越來越重,女人味越來越少。但在營會裡,我突然醒悟過來,要讓自己重新恢復女人的榮美與風采。營會結束後,我們夫妻關係被更新,好像恢復到戀愛期,只是比戀愛的時候更紮實、更委身,更懂得互相欣賞、互相尊重、互相表達愛意。結果是教養孩子的態度更一致,對生活壓力的承擔力更加增,在服事上更同心協力,這些都是過去我們雖有經歷,但未經歷完全的。

耶穌說,我來是要叫你們得生命,且得更豐盛的生命。我們真的從營會裡飽嚐了神要使我們婚姻更豐盛的應許和祝福,一男一女、一夫一妻、一生一世,加上神三股合成的繩子不易折斷。神以厚恩待了我們,神也會以此厚恩待你,請你與配偶用實際的行動來參加恩愛夫婦營吧!

在婚姻中成長

文/艾立德

今年十月三日是我結婚卅五週年紀念,在時下流行的「合則聚,不合則分」的心態之下,我們很慶幸,卅五年前婚禮中許下的誓言,依然深印在我們心版上,沒有絲毫改變動搖。彼此接納、互相體諒、放下自我、學習饒恕、不輕言放棄,這就是卅多年來,我們婚姻成長的必要元素。我們同心澆灌這塊「幸福園地」,不讓園子裡有雜草、野蟲來破壞,而且天天澆水(說鼓勵的話),施肥(坦誠表達內心感覺),園子裡充滿花香和果子,這些年為婚姻投資的一點一滴,如今已是享受收成的時候。我們盼望不僅共度卅五年,還要再共度下個卅五年,願那堅貞不移的愛火,永遠在心中繼續燃燒,能達到「歷久彌新」的最高境界。

剛結婚頭兩年,不斷適應男女有別的差異,原生家庭不同,就連擠牙膏、吃鹹、吃淡都要耐心學習,了解配偶的生活習慣。等到似乎有點默契了,兩個孩子相繼出生,新的挑戰接踵而來;但我們卻有一個共識,就是彼此是對方的第一優先,不讓孩子或工作成為夫妻間的第三者。我們很幸運,婆婆在有需要時,總是樂意來照顧寶貝孫子,讓我們週末可以出外度個小蜜月,或是去看場電影,對增進夫妻感情是一帖良藥。我們對婆婆的孝敬、婆媳相處的融洽,無形中也成了孩子尊敬長者的榜樣。

當孩子漸長,即使夫妻間有意見不同之處,絕不讓孩子作裁判,更不叫孩子站在自己這邊去論斷配偶的不是。孩子在青少年時曾對我們說,「爸媽相愛,是我們一生最好的禮物」。我們也喜歡全家出遊,接觸大自然美景,許多名勝古蹟都有我們歡樂的腳蹤,孩子們至今也仍津津樂道。

人生常有無法預測的事發生,九四年初我常感疲累、胃部不適、手心發黃,在一次驗血時發現肝指數偏高、有發炎現象,醫生要我做肝穿刺、切片化驗,數日後得知有B型及E型細菌,必須立刻治療。與醫生商議結果是接受干擾素注射,來對付肝中的病菌;經過家庭會議,我們決定接受治療,也期盼能早日康復。

在醫院治療的頭一天,護士示範注射第一針,往後四個月,必須每天在家自行注射。雖然醫生事先明說,為我作心理準備,但一針下去,不到四、五個鐘頭,各種症狀如排山倒海而來,猶如世界末日臨到,從頭到腳只能用一個痛字來形容;每天走動的空間就是臥房和客廳,一切活動都停止,深覺自己如同廢物,人生失去了意義。

治療時適逢暑假,兩個兒子先後返家度假,我得到先生及他們的悉心照顧,有朋友戲稱是「三千寵愛在一身」,我笑說豈止三千,是多過三億啊!先生每天晚餐前準時回來為我注射,所有家事都落在三個男生身上,他們發揮最大潛力,讓我安心養病,在一家人愛護之下度過了艱難的四個月。

療程終於結束後,掉了一半的頭髮也慢慢長出來,一年後我的肝指數回到正常,體重也漸漸回升。回顧從發病、診斷、治療到康復,將近一年時間;我萬分珍惜這一年丈夫及兩個孩子給我的鼓勵,對我的忍耐和無悔的愛,讓我更明白婚姻是在難處發出芬芳,在逆境顯出堅忍。經過這次苦難,在婚姻旅途上我們又向前邁了一大步,因為經得起考驗才能有幸福美滿的婚姻。

今年不但是結婚卅五週年,也是我的肝病痊癒十週年,我倆早已提前退休,願意將自己婚姻成長的祕訣、蒙受祝福的心得,與年輕夫妻分享。「婚姻嚮導」是我們目前全時間投入的工作,幫助伴侶們走過狂風暴雨、高山低谷,最後能安度危程,達到婚姻的彼岸。願天下眷屬都成為有情人!

孤獨的小天使─訪教會兩位自閉兒母親

採訪 朱麗芝 / 整理 鄭瓊瑜

打開心扉,接納自閉症小朋友的殘缺,不要排斥他們,也不要同情可憐他們,要以神愛我們的心來關愛這群孤獨的小天使。


曾經,她們和許多母親一樣,欣慰地看著年幼的寶寶一天天長大,期待他們早日學會說話、撒嬌、與小朋友一同玩耍....但漸漸地,她們發現自己的孩子似乎鎮日將自己封鎖在一個連她們也不得其門而入的世界中。當醫生診斷出孩子得了「自閉症」(autism),一種原因不明且難以治癒的疾病時,她們心碎茫然,卻仍得堅強地陪伴孩子治療、成長。多年後回首,她們歡然發現當年流的傷心淚水已在上帝的保守下,變成欣慰的甘泉,澆灌她們的心肝寶貝茁壯、成長。

晴天霹靂

靜娟育有三個子女,最小的兒子偉偉今年八歲。偉偉四歲時還不曾開口說話,醫師診斷他罹患了自閉症 。靜娟非常震驚,特別是當醫師告訴她自閉症至目前為止還沒有治癒的方法時,她更是茫然失措。

在醫生診斷出偉偉患病前,靜娟從末想過兒子會是自閉兒。雖然兒子遲遲不會說話,但靜娟相信個人語言發展速度不同,加上親戚的兒女中,有幾個孩子也很晚才開口說話,因此,面對兒子的沉默,靜娟並不擔心。

當時的偉偉對週遭的人事物幾乎沒有反應,只會不斷重覆一些動作或聲音,靜娟完全不知道如何與兒子溝通,她回想那段時間,感慨地說:「我想潛意識裡,我那時仍無法接受他是一個自閉症孩子。」

希文育有兩個孩子,老二小如曾罹患自閉症。小如在一歲前就有一些不很明確的症狀,包括飲食、睡眠習慣無法固定,對環境變化十分敏感等,一歲到兩歲間,小如的語言發展與社交能力明顯落後,非常固執,常因無法溝通而大哭大鬧,弄得全家精疲力竭。小如三歲時接受學區診斷,發現她罹患了「廣泛性發展障礙」( PDD ),也就是程度較輕微的自閉症;三歲半時,一家人送小如到史丹福兒童發展中心就診,醫師也判斷小如是個自閉症患者,但病情不是非常嚴重。

剛得知女兒生病時,希文經常痛哭失聲,夜裡也連連驚醒,心底有很深的恐懼,經過一個多月的調適,才慢慢理出一些頭緒。

漫漫治療路

靜娟是一位單親職業婦女,平常除了上班,還要獨自照顧三個孩子,加上偉偉患有自閉症,比一般孩子難帶許多,但她用心撫育神賜給她的寶貝,從不放棄希望。

教導類似像偉偉這樣的自閉症小朋友需極大耐心。靜娟以教導偉偉刷牙為例,她必須把看似簡單的動作分解成幾個步驟,畫成圖片,讓偉偉可以重複地一步步學習。一般說來,自閉症孩童不太能接受他們預期之外的環境變化,因此當靜娟要帶偉偉出外吃飯、看電影、旅行時,一定要不厭其煩地事先幫助他演練熟悉這些活動。

偉偉目前在學校接受特殊教育,課程內容包括閱讀、數學、運動神經系統、語言治療、體育課等等。偉偉的進步是漸進式的,短時間內好像看不出他有什麼不同,但若與一段時間之前相比,就會發現他有很大進步。現在他已可以用簡單的句子表達自己的想法與需求,不太複雜的話也差不多都能聽懂,生氣時的尖叫、手擺動等行為都已消失了。

希文確定小如的病情後,除了讓她接受治療自閉症常用的語言治療、行為治療、感覺統合治療等方法外,還安排小如接受音樂治療和針灸療法,飲食上儘量避免人工添加物及糖份,多攝取維生素B,參加注意力集中訓練課程,以及採用一些專家開發的語言訓練軟體等。希文表示,家中有自閉兒,父母如果有一個人可以全時間陪伴孩子治療,是最理想的狀況,由於希文和先生都在上班,他們便聘請一位保母在家為小如作行為矯正,並協助接送小如,希文也調整工作時間,以便陪伴女兒接受語言治療。希文表示,由於帶自閉兒出門購物很麻煩,很多父母會儘量避免帶這4孩子逛街,但她卻經常帶小如到喜歡的店逛逛,一方面增加她的辭彙量,一方面也讓她多接觸外面的世界,希文稱這套她自己的獨門祕方為「購物治療法」。

小如上幼稚園那年,由於語言、社交能力與同齡孩子相比,仍有很大落差,希文和家人決定讓她重讀一年,但從那以後,小如的進步就很令人驚喜,目前她已八歲半,在普通班就讀,學習動機很強,聰明活潑,喜愛結交朋友,在音樂、繪畫上也有很突出的表現,奇蹟式地走出了自閉症的陰影。

神的恩典夠我們用

剛得知偉偉病情時,靜娟很憂慮,擔心自己不知如何教養他,擔心他受委屈時不會向母親表達,擔心他以後沒有能力照顧自己,擔心他將來會被送進精神病院...。但漸漸地,神讓她明白,不管是偉偉還是她另外兩個孩子,都是神的產業,她只不過是個管家。她只要做好管家工作,所有重擔、憂慮都可以交給神,她說:「我相信神在每個人身上都有他的計劃。」此外,神也讓她明白她已能接受偉偉是一個自閉兒,她只要按著本相來愛他,就好像神無條件愛她一樣。

希文本來篤信佛教,對基督教甚至有某種程度排斥,但當她因小如的病覺得人生走到絕境,四面碰壁,完全不知前面是否有路可走時,神卻悄悄敲開她和家人的心扉,她說:「現在回想起來,神甚至在我沒有完全相信祂之前就為我開路。」

剛知道小如生病時,希文痛哭了很長一段時間,後來透過「父母互助小組」的介紹,認識了一位白人基督徒太太。希文第一次去拜訪那位女士時,才一見面就伏在對方肩上大哭,那位太太告訴希文:「我們沒有時間哭了,還有好多事情要做呢!」她提供希文許多資訊、人脈,與可行的方案,並經常鼓勵希文,確定她沒有留在原地哭泣。希文說:「從這位基督徒母親身上,我們一家領受了極大安慰。」而神的恩典也不斷加添在希文一家,一路走來,小如總能適時適度得到超過人力所能安排的幫助,希文表示:「我不得不相信,也不得不讚美主的恩澤。」

一般說來,自閉症兒童很難完全康復,但小如六歲時,醫生卻宣佈她已不是一個自閉兒了。雖然希文和家人從小如的大幅進步猜測她應該已經痊癒了,但由醫生口中得到證實,仍然讓一家人欣喜若狂。即便如此,希文察覺到六歲的小如在語言與認知上還是有遲緩現象,因此一家人仍持續幫助她,如今八歲半的小如聰明活潑,早已走出自閉症的過去。

家人朋友的愛與幫助

一路走來,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帶給靜娟和希文極大幫助與安慰。靜娟非常感謝周遭朋友對偉偉的包容與禱告,此外,她也很欣慰偉偉與哥哥姊姊感情很好,兩個大孩子看到媽媽養育弟弟的辛苦,也比一般孩子更能體貼母親的付出,一家人緊密連結在一起。

希文也深深感激教會的姊妹們長期用禱告托住小如,她相信小如奇蹟式的康復,這群代禱大軍功不可沒。此外,希文特別感謝先生像磐石一樣穩住整個家,與她互相配搭,度過最艱辛的幾年,而小如的姊姊也盡職地陪伴妹妹,成為復原過程中的小小治療師。

母親的期許

雖然偉偉的進步比較緩慢,但靜娟和兩個大孩子仍然常為他的每一項進步歡欣不已。靜娟期待偉偉將來能夠具備基本生活技能,可以照顧自己,最重要的是,她盼望偉偉將來可以被主使用,為主做見證。

對於小如奇蹟式的康復,希文對上帝有不住的感謝,她呼籲大家打開心扉,接納自閉症小朋友的殘缺,不要排斥他們,也不要同情可憐他們,要以神愛我們的心來關愛這群孤獨的小天使。
〈編按:為保護文中兩位小朋友的隱私,本文所有人名均為化名。〉


自閉症 (Autism )
康那博士 (Dr. Leo Kanner) 於1943年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提出自閉症( autism )。自閉症患者有自我退縮,嚴重社交、溝通、行為等問題。根據統計,自閉症的發生率為每一萬人中有四點五人,類似自閉症行為傾向的發生率則為每一萬人中有十五至二十人。造成自閉症的原因至今仍沒有答案,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以幫助自閉症患者充份發展潛能。

社區資源
華人特殊兒童之友 (FCSN)
(510) 226-1239 www.fcsn1996.org
Organization of Special Needs Families
(408) 996-0858 www.osfamilies.org
Parents Helping Parents
(408) 727-5775 www.php.com
Children's Health Council
(650) 326-5530 www.chconline.org
Children's Hospital, Oakland - Autism Intervention
(510) 428-3792 www.childrenshospitaloakland.org
Lucile Packard Children's Hospital at Stanford, Division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650) 723-5511 www.lpch.org
UCSF Children's Hospital,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Clinic
(415) 476-7385 www.ucsfhealth.org

溫柔兒子酷老爸

文/琴瑟

兩年多前某個早上的情景,永遠烙印在翁擎雷的心上。當時十歲的小兒子Jonathan 正坐在起居室看電視,身為一家之主的他,才走進起居室,Jonathan二話不說地,立刻起身,轉頭就逃之夭夭,只留下一陣冷颯的風陪伴他!翁擎雷的心煞時有說不出來的隱隱作痛之感,對他這位滿有威儀、又忙於地產業務的父親來講,面對至親兒子的反應,著實有說不出來的孤寂…

翁擎雷因而決定要做一個改變──在他與兒子之間。

回想教會講員曾提到要改善與孩子之間的關係,首先要改變自己,接受孩子。「就像耶穌基督接受我們一樣,不論我們是好或壞,做對或做錯,神都愛我們,何況我們對自己的孩子呢?」

翁擎雷還記得親職教育專家雷洛美曾做過的比喻,兒童期的孩子像小狗,吹聲口哨或招招手,就會過來親近你、討好你。進入青少年期像隻貓,冷漠且高傲,他們有他們的世界,心中的自我對話是:「你(指父母)有我這樣的寵物,你要感到很驕傲。」翁擎雷不想變成整天指責、管教兒子的嚴父,他希望在問題還不大的時候盡全力改善父子關係,他更期盼與兒子的關係提升至更高的階層,他要成為兒子的好朋友,一起與他共度生命成長的喜悅與痛苦。

為了多與兒子在一起,翁擎雷「勉強」自己參加了成人童子軍訓練,本身對運動一竅不通的他,後來發覺並不太吃力且還蠻好玩。兒子Jonathan也加入後也很快樂,兩人一同學結繩、搭帳棚等童軍活動。「我很努力地要跟Jonathan在一起,花時間陪伴他,與他一起長大。」爸爸翁擎雷說,心理學理論提到罵、管、盯小孩功課是提款,陪他玩、傾聽他說話等是存款,很多父母常常提款,卻忘了存款。「我希望我的帳簿能夠收支平衡。」學會計的翁擎雷果然會精算。

現在十三歲的Jonathan,長得像媽媽孫念怡,個性也與老爸大不相同。在媽媽眼中,Jonathan心很柔軟,從不會講出任何傷害人的話,「非常『政治正確』(political correct)。」媽媽開玩笑地說。爸爸個性安靜像女性,喜愛看書,往往可以與大女兒坐著看書,一言不語地在室內混一個陽光燦爛的下午。「兒子就不同了,比較好動,靜不下來,因此老爸就比較看不慣。」媽媽分析得頗有道理。

Jonathan 自己呢?「爸爸是一個好人,這是真的!」身高像十五歲的Jonathan表情有點酷地強調著說,在他眼中,老爸在童子軍團裡幾乎認識每一個人,而且懂很多,教他很多事。那現在每天會做功課、整理房間了嗎?「我天天做功課啊!」Jonathan很有成就感地說,至於整理房間,他正在努力戰勝自己,因為他知道爸媽都是關心他、愛他才會管教他。翁擎雷與孫念怡特別要感謝全能的神與教會小組,是他們與孩子恢復和好關係的重要中保。

採訪那天,也是一個早上,在翁擎雷與太太孫念怡位於南灣的溫馨又美麗的家中進行,休春假的Jonathan與一位日裔同學正在廚房聊天,阿公與阿媽在旁,加州的陽光從窗外照射進來,空氣中的浮塵在光束中跳舞,幸福的感覺在其中。

「兩年前在起居室的那一刻,我與Jonathan關係冰冷到最高點,」翁擎雷頂一頂遠視眼鏡說,經過一連串的童軍活動後,有了最大的突破。去年二月,他與兒子參加童子軍團冰上露營(snow camping),兩人一起睡在冰雪地上,共度許多艱苦的事。回來後第二天是假日,累攤了的他早起正在吃早餐、看報紙,同樣累攤了的Jonathan 冷不防地從背後雙手環抱著他,送給他一個大擁抱,並說:「I love you, dad.」

現在每每回想起兩年多前的那個早上,翁擎雷笑了,而且笑得很滿足。

感恩的事奉

文/純真

二零零五年,我們夫妻倆參加教會與家庭更新協會為區牧與小組長舉辦的第一屆恩愛夫婦營;在那三天兩夜中,神藉著代禱者的禱告、連連相扣的內容、帶領夫婦的敞開與付出,親自觸摸我們的心,使我們夫妻的關係被聖靈更新,得以改善溝通、彼此了解、同心事奉、重新得力。

改善溝通

結婚十年,先生一直覺得我們婚姻很好,從來沒有大吵大鬧,衝突時我們都會冷靜,之後就沒事了。而我卻一直很不滿我們這種冷戰,有溝沒通的方式;努力想改善,先生卻無法體會我內心的感受。對他來講,我們怎麼會沒溝通呢? 我們每天都在?話啊, 妳提出話題,我們就談。但我總覺得兩人之間牛頭不對馬嘴,一個不會表達,一個無法體會。幾年後,我認了,心想這一生大概就這樣活下去。但出乎意外的,我們在營會中學會怎麼表達內心的感覺,怎麼解決衝突,先生開始慢慢可以摸著我的心了。溝通改善後,隔斷在我們中間的牆慢慢被拆毀,夫妻關係有了很大的突破。

彼此了解

婚後孩子一個個出來,我們逐漸疏忽了對感情和婚姻的經營,彼此關係越來越生疏,生活上許多磨擦沒時間解釋,也很少讓對方了解自己的需要,無形中誤會越來越增加。營會中藉由男女不同,原生家庭差異,使我們領悟,原來過去許多問題是因彼此不了解而引起。學會怎麼把握機會,在看法不同時,了解彼此差異的緣由。在了解中有接納,在接納中情感上得釋放,情緒上的翻騰就得醫治。

同心事奉

當時我們夫妻最大的問題,是因面對生活種種重擔,常分工各做各的事,各忙各的工作,各作各的服事。加上上有雙方父母要孝敬,下有三個小孩要照顧,我們都在累垮的邊緣。當初最親密的枕邊人,日漸減少共鳴,也不再分享心靈的點滴。營會中我們有機會重溫舊夢、相繫相惜、真情流露,神把我們兩個疲憊的個體帶進水深之處,讓我們心連心、手牽手重新開始。不但周圍的人看到我們改變,連小組裡的服事也看到果效。當我們有衝突時,一定先和好禱告,再同心合一服事。很明顯神就開始動工,小組裡的慕道友一個個決志信主,至今快兩年,每季都有人受洗。哈利路亞讚美主!正如詩篇133篇神的應許所?,當我們夫妻同心合意在主裡和睦同居時,這所命定的福、就是永遠的生命,就從我們中間流到我們與孩子的關係中, 又流到小組?弟兄姐妹當中。真好像亞倫的油,從頭上流到鬍鬚,又流到衣襟一般,使我們確信夫妻在主裡合一是對外服事的基礎。

回報恩典

營會幾個月後,帶領夫婦邀我們參加同工訓練與他們一同服事。當時再三在神面前詢問,因為我們都不是能言善道的人,婚齡又不長;正在猶疑時想起一句話:「不要問自己能不能,要問自己肯不肯,因為神的能力會加在肯的人身上。」於是我們放下自己,在神面前求印證,神藉著祂的話和牧者智慧的言語,一而再、再而三的讓我們知道這是祂的帶領。於是我們謙卑降服在神面前回應:我們願意。當時心裡響應著一個問題:神在恩愛夫婦營祝福了十幾對夫婦,誰願意起來回報呢?是的,這是一個感恩的事奉,以生命回報主給我們豐盛的恩典。

在帶領夫婦訓練裝備過程中,我們知道這是一個生命交流的服事,以生命來影響生命。當我們回顧過去經歷,心中對神充滿了敬畏:祂是多麼信實的神,祂的作為何等奇妙!我們忽然恍然大悟:原來神早已在我們生命中開始預備與帶領。在這服事上需要三方面的裝備:生命的對付、輔導的技巧與神話語的學習,而神早已在我們生命的不同階段開始了祂的善工。

生命的對付

一九九四年我們開始在東岸教會剛成立的細胞小組服事,記得女兒剛出生不久,我們提著搖籃帶領每週聚會,提著搖籃探訪組員。在小組服事中不僅讓我們看到組員生命改變,也在其中經歷神賜給我們豐盛生命的應許。約翰福音12:24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神讓我們體會,當我們敞開把生命在小組中擺上,就可經歷那更豐盛的生命。這就是為甚麼我們搬到加州後,還願意在小組中執著擺上八年的服事。這幾年我們親身經歷凡靠自己所做的都是草木禾?,有時表面上很興旺,但如沒屬靈價值,卻是經不起試煉的。在黯淡的日子中,我們學習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學習住在主裡面與祂走這生命之道,因離了祂,我們就不能做甚麼。在小組裡服事,讓我們有機會破碎自我,磨練生命品格,學習全然依靠神。

輔導的技巧

神真的很恩待我們,從婚前輔導到婚後更新,我們都有牧者在旁輔導。所謂身教勝於言教,看到一位輔導者生命的流露,我們學到「傾聽就是愛,了解中有醫治」的真諦。神也差派一對同工從我們交往開始,耐心輔導陪伴我們成長,一起奔跑生命之道,一起哭泣,一起歡笑,一起服事,一起見證神的作為,使我們更加了解輔導對幫助生命成熟的重要性。

神話語的學習

過去十幾年來,神不斷安排機會讓我們在祂話語上紮根。經牧師鼓勵外子燕陽開始在神學上接受裝備,牧師如家教常常關懷,一有問題就可請教他。寫到這裡眼中充滿感恩之淚水,因神深知我們軟弱,常在身旁帶來天使般的幫助者。神的手一直不斷帶領,讓我們以效法基督為最終目標。 如以弗所書4:20~24所說:「你們學了基督,卻不是這樣,如果你們聽過他的道,領了他的教,學了他的真理,就要脫去你們從前行為上的舊人,這舊人是因私慾的迷惑,漸漸變壞的,又要將你們的心志改換一新,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

除了這點點滴滴的經歷,在我們生命中留下美好的學習與痕跡,還有其他數不完的恩典。到如今我們還是神手中所施之工,願在家庭事工服事中更被神磨練像祂的性格,專心成就祂給我們的呼召─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這是神給我們的託付,根據真理建立夫妻關係,因夫妻關係是健全家庭的核心,是良好親子關係的基礎。夫妻同心帶領家庭走在真道上,全家在主愛裡以感恩的心事奉,神的榮耀就能彰顯在我們中間。

禱告媽媽的美好側影─讀「當媽媽們禱告時」

文/瓊瑜

一九八四年九月,暑假剛結束,倪福媛 ( Fern Nichols) 送兩個上公立中學的兒子上學,回到廚房裏忙碌時,想到孩子們在學校中可能遇到的種種試探,例如毒品、色情、酒精、下流話…等等,她忽然驚懼不已,急忙大聲禱告,求神保護她的孩子,然而,向神呼求之後,她的心仍然沉重,就在那個時候,一個異象臨到她的心頭,她知道邀請其他母親一同合一禱告,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幾天之後,倪福媛家中聚集了五位媽媽,她們用信心為學校,為孩子禱告,並歡喜地看見神回答她們的呼求。當時誰也沒想到,這樣一個小小的媽媽禱告會,會被神大大使用,一傳十,十傳百,衍生成全球性的事工─國際媽媽代禱網 ( Moms In Touch International)。目前媽媽禱告網每週約有兩萬個小組聚會,大約十五萬婦女參加,這些媽媽們雖然來自不同國家、文化,但愛孩子的心是一樣的,她們看見在這個墮落敗壞的時代,孩子是多麼容易迷失、徬徨,身為媽媽,理當責無旁貸地成為他們的代禱者。

相信許多母親都曾立定心志為孩子禱告,但日常生活的繁瑣、養育孩子過程的艱難,經常讓母親的禱告越來越微弱,不知道自己的小小禱告,是否真能幫助孩子。倪福媛將她多年的領會,書寫成「當媽媽們禱告時」一書,她寫道:「我寫這本書,是為了幫助妳,使妳對於禱告和妳禱告的能力更有信心。我希望妳深深地、熱切地相信,禱告是妳可以為妳孩子的生命所作出最重要的貢獻之一…有些成果甚至要到妳離世之後才顯現出來…我所禱告的是,在妳讀完這本書時,妳將對自己的禱告生活感到興奮,並且得著力量和啟發。然而,更重要的是,妳將被改變。」

神喜愛聽我們禱告,即使我們自以為很平凡的禱告都帶著權柄和能力,但人們為甚麼會對禱告失去熱情?倪福媛認為最大障礙是缺乏信心,不知道神到底有沒有垂聽我們的禱告。她提醒讀者,信心的來源很簡單,就是知道我們是神寶貝的孩子,不論何時,我們都有權柄向神說話。當我們禱告又禱告,卻沒有看見神的回應時,也要因認識我們自己神子女的身份而持守信心,將我們所愛的人帶到至聖所,忠誠地為他們禱告。

事實上,許多媽媽都同意每天禱告的重要性。但忙碌生活使許多媽媽疲於奔命,忙得沒有辦法專心禱告。關於這點,倪福媛寫道:「禱告需要操練。它是關於意志的問題。每一天,我必須決定是否要花時間跟天父在一起。」「禱告四步驟」─讚美、認罪、感謝、和代禱,是倪福媛及「媽媽禱告網」的媽媽們多年來練習禱告採用的大綱。

從倪福媛的字裏行間,妳可以感受到她對孩子以及對禱告的熱情。在書中,倪福媛有系統地與讀者分享她使用多年,簡單易行,且深具果效的禱告步驟。她大量且活潑地引用聖經經文,以及許多姐妹的見證,讓讀者對禱告的認識有根有基,且能從別人的經歷中得著激勵。每個主題結束時,倪福媛會帶領讀者練習禱告,幫助讀者實際運用書中的教導。不論妳對禱告認識的深淺,或曾讀過多少禱告書籍,倪福媛的「當媽媽們禱告時」,是每個媽媽不容錯過的好書,就如她在前言中寫的:「每一個媽媽都感到需要為她的孩子禱告,而每一個孩子都需要一位禱告的媽媽。」

圖書小檔案
當媽媽們禱告時 ( Every Child Needs a Praying Mom )
作者:倪福媛 ( Fern Nicholes )、葛珍妮 ( Janet Kobobel Grant )
譯者:何劉玲
出版社:麥種傳道會

遲來的明珠─領女記

文/雪莉

「第二部車來了!」人群中有一男子呼叫著,我快步跑到馬路旁的停車場,看見幾位婦女,彎著腰各個懷裡都抱著一個女娃步下車來。我立即認出其中一個皮膚白皙的女娃就是我女兒,她與照片中一模一樣。

多年不孕的心酸

長久等待後終於見到女兒,這段漫長求女之艱難過程,非親身經歷不可言喻。久婚不孕,每年母親節最令我感傷,在為作母親的姐妹們製作胸花時,自己卻沒有資格佩帶。有一年母親節主日,牧師請會眾中所有母親站起來接受祝賀,在詩班席上我是唯一坐著的;當時我在心中含淚向主呼求,何時我才能成為母親?

由於多次遷移,無法長期看醫生治療不孕症。一九九四年曾考慮領養小孩,但是難以克服心理上的恐懼─萬一孩子長大後,不能接受她被領養的事實,背逆不受管教時,豈非自找苦頭吃?!搬到加州後我領受聖靈,知道信主的人靠著聖靈能成就大事,領養孩子的恐懼心理才被挪去。等到九六年底預備領養孩子時,先生的工作卻遭遇難處,只得延到九七年才辦理,我花了兩個月時間約談八家代辦領養的機構。我們優先考慮一家基督教機構,但他們的態度如同其他代辦機構一樣不友善。當時難過了好一陣子,多年沒有孩子,如今要領養孩子還得看人臉色。一天當我從一家領養機構面談結束,開車回家途中神向我說話,告訴我祂掌管這事。神提醒我聯絡科羅拉多州一個中國人主持的機構,專門代辦領養中國孩子,自此開始一段長達十五個月的領養手序。

領養手續極為繁複

第一階段的辦理過程,並不如預期順利。由於指紋不清楚,履遭司法部打回票;印了四次終於通過犯罪記錄調查。等到公證文件時又出現意外狀況;由於我們在臺灣出生、結婚,所有文件都印著中華民國字樣,因政治因素不被舊金山中國大使館接受。往返中國大使館五次之多,仍不能辦妥;最後透過領養機構的協助,文件才順利公證,翻譯成中文後,送交中國北京領養中心,等候分配孩子。

等待中的禱告

第二階段是一段無盡的等待,除了禱告外不能作任何事。不知道孩子的年齡,無法為孩子準備任何東西;我彷彿一個待產的婦女,偶而會擔心孩子健康有問題,或智能發展遲緩;也曾惡夢連連,夢到北京政府給我們一個七、八歲的孩子,使我們不知所措。在一主日崇拜中敬拜時,神告訴我祂是女兒生命中的主宰;神也在不同時候不斷教導我如何為孩子禱告。我為孩子原生家庭祈禱,父家、母家的咒詛都不在她身上;求神醫治孩子被親生父母遺棄的創傷,在她長大懂事的時候幫助她饒恕她的親生父母,她才能有永遠的平安與喜樂;也祈求她沒有一般被領養孩子貪吃及藏匿食物的問題。我更求神的愛常充滿她,也希望她能夠像撒母耳一樣自小就能聽到神呼叫她的聲音。

九八年八月二十八日下午,領養機構來電留言,我們領養孩子有了結果。當時我正外出辦事,回來後接到先生留話要我有心理準備,孩子的年齡比我們希望的大好幾個月,與我們的願望﹝六到九個月﹞相去甚遠。與先生通話後知道女兒是十九個月大,當時不知該如何決定,接受或拒絕?我們擔心孩子在育幼院待太久,影響身體、智能發育。在這猶豫難以決定的時刻,神卻要我打電話問候一位姐妹的近況,談話中她知道我們要領養孩子的事,即刻介紹我與一位也領養孩子的吳師母談。這位師母與我們原是舊識,她非常誠懇地把自己領養孩子的經歷與我分享。那夜我在床上輾轉難眠,隔日清晨為先生預備出差的行李時,反覆思想與吳師母的談話,覺得倘若我們拒絕領養女兒,她就得等待另一個家庭來領養她,時日愈久她的年齡愈大,被領養的機會就減少了,她的景況可能更可憐。決定接受她之後心裡如釋重負,突然開朗喜樂起來。在先生離家不到半小時內,女兒照片經由快遞公司送達我們手中,乍看之下她的長相與先生竟有幾分相似。一見到她的照片我就非常喜樂,雖然尚未見面,已經認定她就是神為我們預備的女兒。

中國接女之行

去年十月二十四日清晨,我們與另外九個美國白人家庭在香港聚集,前往湖南省長沙市辦理各項中國境內的手序,並帶女兒返美。女兒的體型與她同齡在美國長大的同伴相比,略嫌瘦小。她的模仿力極強,也非常靈巧,知道我們愛她,在長沙時很快地與我們熟稔,更調皮起來。女兒除了語言發展稍微緩慢外,她的健康狀況與智能發展比我們預期的好許多。在從廣州離開中國與入境美國時,官員都說女兒與我很像,如親生的一般。

神所預備的真是超乎所求所想。將女兒帶回來已逾半年,我們發現她愛吃的食物與先生喜愛的竟然一樣,體質、脾氣也與我相似。這些日子她字彙不斷增加,也學會飯前要謝飯,睡前要禱告。有時我累了忘了禱告,她會舉起手等我為她禱告,每晚她在「耶穌愛你」讚美詩中入睡。六個多月來她帶給我們許多歡樂,在她身上也看到生命成長的奇妙。每一天對她和我們都是嶄新的日子,期待新事發生在她身上。我們更期盼「她的智慧和身量,並神和人喜愛她的心,都一齊增長」,將來她比我們更愛主,服事主更多,成為神國的一個精兵。

矽谷新娘

文/瑩

「看著身旁的人在矽谷這個大轉輪上轉啊轉,宛芝常想,我也要跳進去嗎?還是有不同的生活可以選擇呢?」

宛芝睡得昏昏沉沉地,翻了個身瞄一下錶,「啊!才十一點哪!」宛芝生氣自己怎麼不能多睡些,好讓這八成又是陰霾的一天能過得容易點。昨晚又和老公因為下班太晚而發生口角,這已是這一週第三次為了同樣的問題,兩人吵得不可開交。宛芝覺得很可悲,夫妻倆在一起的時間已經不多了,而每次在一起還要浪費時間吵架。

兩人世界的真象

三個月前,宛芝剛從東岸的學校畢業,帶著美麗的期待及同學羨慕的眼神嫁進矽谷,與相戀多年的男友結婚。「終於可以不再靠電話來維繫感情了!」宛芝心裡想,如今情人就在身邊,有太多交往時的夢想,現在可以一一實現。培養共同興趣,一起遊山玩水,一起吃頓晚飯,甚至什麼都不做,只是兩人膩在一起消磨時間,過去都因距離太遠而遙不可及,現在趁著孩子還沒來以前,該好好享受一下甜蜜的兩人世界。

怎麼知道,才半個月不到,宛芝就發現,這些平凡的夢想在矽谷是如此的「不切實際」。矽谷人什麼都有,有名車,有豪宅,有佳餚,有美地,有亮麗的職業,有耀人的頭銜,就是沒有時間。工作時數超過十小時,是稀鬆平常的事﹔週末仍要上班,也沒啥稀奇。遊山,玩水,喝茶,聊天,散步,休息,這些最普通、最平凡的生活小事,在矽谷卻成了絕大的奢侈。望著因為盯電腦螢幕太久而雙眼發紅的老公,依舊滔滔不絕,意氣風發地講說自己公司的產品有多先進,前途有多看好,股票有多值錢,原本想勸他換個生活步調慢一點的地方的話,又吞了回去。看著身旁的人在矽谷這個大轉輪上轉啊轉,宛芝常想,我也要跳進去嗎?還是有不同的生活可以選擇呢?

小組裡真誠相愛

一個初秋的傍晚,宛芝夫婦第一次參加教會的家庭小組,應聲開門的是個小女孩,正好奇大人到哪兒去時,才見男主人匆匆地從廚房裡出來,嘴裡還含著來不及下嚥的晚飯,已伸出他的大手來歡迎你。女孩的母親在樓梯口熱情地揮揮手,就立刻轉回房內幫另一個孩子洗澡。陸續進來的家庭,也看得出是經過一番努力,才得讓一家人在星期五的晚上參加小組。

幾個禮拜下來,宛芝仔細觀察這裡的太太們,雖不至於大鳥啄人,但小鳥依人的嬌嬌妻實屬少見﹔經過矽谷工程師們的訓練,矽谷的太太紛紛晉身為先生的親密「戰友」:先生在外打拼討生活,太太則家事、照顧孩子一手包。讓宛芝打從心裡佩服的是,許多太太放下自己的專業,專心投注於家庭及孩子身上,成為忙碌、高壓生活中,家庭裡穩定的錨。姊妹間善解人意的關懷,也讓宛芝逐漸走出自怨自艾的困境,轉而成為先生的支持與打氣者。從這些愛神愛人的敬虔姊妹身上,宛芝找到她人生新階段的榜樣。

盼望帶來改變

原本覺得為了參加小組,而週五必須提早離開辦公室是不可能的老公,也在眾弟兄的鼓勵下,學習忍受同事異樣的眼光,成為週五第一個踏出辦公室的人。生性拘謹,不好言辭的他,也在這樣一個透明、樂意敞開的環境下,慢慢地開放他自己。弟兄間的情誼,也使老公在沉重的工作壓力下,有了新的抒發管道。整個人愈來愈輕鬆開朗。

其實,最令宛芝感動的是,在小組中看見全家服事的美好,主人家的孩子永遠是最熱情的招待,從孩子臉上綻放的笑容,立刻就可以感染他們對小組聚會的期待。爸爸帶破冰,孩子就是最佳助理﹔媽媽帶敬拜,孩子就負責放投影片。在親子相處「量」力有未逮的矽谷生活,這樣的親子互動就更顯為是件美事。

想到這裡,原本委屈的宛芝,嘴角也不由得浮起了笑容。這些個星期五晚上的小組聚會,使小倆口的生活豐富熱鬧多了。家庭間的互相扶持,也讓他們夫婦在新婚期間,就有成熟的基督徒夫婦成為婚姻生活的導師(Mentor),給他們榜樣和鼓勵。雖然忙碌依舊,但有相知相伴的天路同行者,沿途的坑坑洞洞似乎也就不那麼擾人了。尤其最近這兩個星期,週間常跟小組的太太們學做菜,幾乎都忘了初到矽谷獨守空屋的哀怨;宛芝搖搖原本沉重的腦袋,躍下床來開始梳妝打扮,「今天還約了小組的姊妹一起吃午餐呢,正好可以請她們為我禱告!」

抬頭看見床前兩人笑臉盈盈的結婚照,想到八成又會遲歸的老公,宛芝下定決心今晚要用正面、鼓勵的心態來跟他溝通。思緒停留在這些日子深受小組生活影響的他,她發現原來自己的一念之差竟可以主宰兩人一週的心情。披上薄外套,宛芝匆匆打開車庫門,迎面而來的是一眼閃耀繽紛的陽光。面向陽光她深深吸了一口氣,「上帝可以使陰天變晴!」宛芝突然覺得心頭的重擔輕省許多,只要帶著盼望,她相信前面的路會愈走愈美好。

么男長女配

文/瑩

宛芝在人前努力想作到尊夫為貴,以夫為首,但實際生活裡已演變成「太座頸撐著夫婿頭」,或說自己是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更貼切些.....

「你們作妻子的,當順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順服主。因為丈夫是妻子的頭,如同基督是教會的頭,祂又是教會全體的救主。教會怎樣順服基督,妻子也要怎樣凡事順服丈夫。.....」

牧師讀經的聲音迴蕩在整個禮拜堂中,坐在一角的宛芝已盛不住滿框的淚水,而頻頻拭淚。從小在教會裡長大的她,這段經文已讀過、聽過不下百遍,今天卻這麼樣地扎她的心。

一向以溫柔賢淑自居

聚會結束後,宛芝低頭收拾聖經,阿芬走過來拍拍她,「喂!還好吧?看你不太開心的樣子!」「嗯...最近常被老公暗示說我不順服,今天牧師又剛好講到這段經文,不免觸景傷情,實在不甘心被扣上不順服的帽子。」宛芝一吐心中的怨氣。「唉呀,這些男人就是得寸進尺,也不想想現在是什麼時代了,男女教育均等,憑什麼都要我們聽他們的,有事情大家一起商量嘛!而且我們這群姊妹淘中,就屬你最溫柔了,講話細聲細氣的,你老公還不知足啊!」

回到家,宛芝反覆思想阿芬的話。是嘛!怎麼會輪到我來學順服,想當年在學校團契,是眾人公認的賢妻型,溫柔賢淑,宜室宜家。再說,新婚頭幾個月,不是什麼事都讓他作決定嘛;結果他老兄,做事丟三落四,考慮欠周是常見的事。

因為是家裡的么兒,成長過程中已經沒什麼做決定的經驗和訓練了;加上又是個慢郎中,不到最後一刻,絕不作出決定。這些看在有事早早預備,每件事情都要辦得穩穩妥妥的老大姐身上,真是百般難受。如果是他自個兒的事也就算了,現在是兩人一個家,太多事情息息相關,互相影響。

操掌眾家事大權

就拿請朋友到家裡吃飯作例子吧!他老兄只要心情好,就順口邀別人到家裡吃飯,從不看看行事曆今天有沒有空,也不瞧瞧家裡是個什麼狀況,先邀再說,常弄得「女主內」的宛芝血脈賁張,神經衰弱。他居然還輕鬆地說,朋友又不是來作住屋清潔檢查的,給人賓至如歸的感覺最重要。出了幾次狀況,讓夫妻關係著實緊張一陣後,心煩的他索性兩手一攤,高呼老婆英明,拱手把家事的決定權全交給宛芝處理。但日子一久,宛芝就發現自己主張愈來愈多,許多事情都是先斬後奏,按照自己的意思做了再說。而他似乎也「心有靈犀一點通」,愈來愈不問世事,最近有些重要事情問他,他總說,你決定就好。

宛芝在人前努力想作到尊夫為貴,以夫為首,但實際生活裡已演變成「太座頸撐著夫婿頭」,或說自己是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更貼切些。宛芝從小在教會長大,非常明白妻子要順服丈夫的道理,也有心想要作,但為什麼在現實生活中做起來卻那樣困難呢?

如沐春風一夕談

宛芝正想得起勁,電話鈴響了,是在東岸唸書時教會的師母。「宛芝,結婚好幾個月啦,新婚生活過得如何?」師母溫柔地問。「還不錯啦,老公對我蠻好的...」 「我一看恩禮就知道他是個好先生,所以你們這一對我很放心。」宛芝心想,好先生也有好先生的問題,就是因為他什麼都說好,沒啥自己的意見,其實也是一種麻煩。

心裡正這樣想,宛芝順口就將困擾多時的問題說給一向關心她的師母聽。聰明的師母聽了宛芝的描述立刻就明白問題所在,「其實牧師和我也是么子長女的組合﹔牧師原本學的是會計,講求精準與仔細,『慢工出細活』是他做事堅守的原則。而我自己作過編輯,是個和時間賽跑的人,這工作訓練我做事講求效率,好幾個案子同時進行,仍然應付得遊刃有餘。這樣南轅北轍的個性,讓我在新婚頭幾年吃了不少苦頭,曾經有一段不容易的衝突磨合期。直到後來,神幫助我從丈夫的幫助與成全者的角度來看自己做妻子的角色,我們的婚姻生活才有了轉機。」

一生使丈夫有益無損

「哦,怎麼做才是丈夫的幫助與成全者呢?」宛芝心急地問。「神讓我看見祂在我丈夫身上有其創造的計劃和美意,而我成為他的妻子,就是要幫助他完成神在他生命中的計劃和心意,並且補足他軟弱和不足的地方。此後,在處理家庭的事上,我不再以家中另一個老闆自居,而是以『老闆祕書』的角色來看待自己。蒐集資料,分析事情的優劣由我來做,但最後的決定權則交給丈夫。老實說,一開始為了等他作決定,常在旁邊急得跳腳,但我學習接納我們倆時間表有所不同的事實﹔如果我覺得考慮一個禮拜已經足夠,而他需要兩個禮拜,我就必須繼續耐心等待。多給他一些鼓勵,在別人面前多稱讚他的決定,對作丈夫的來說是很大的鼓勵與肯定﹔至於那些『早就告訴你,誰叫你不聽』的錯誤決定,也只能學習不抱怨,就當作人生練習題,沒什麼大不了的。要記得什麼都可以賺回來,但夫妻間的關係可輸不起。慢慢地,我發現牧師做決定時愈來愈有自信,需要的時間也愈來愈少。雖然他在原生家庭中沒什麼做決定的機會和操練,但因著妻子的耐心和順服,我就看見他成為家中有智慧、有權柄、有力量的頭。」

宛芝輕聲自語:「只要耐心順服,他就能作得起家中的頭嗎?」「哈,很難以相信吧!」師母爽朗地一笑。「女人總是企圖改變自己的丈夫,買書給他,邀他參加婚姻輔導,在旁『碎碎唸』,甚至大鬧發脾氣場,但大笨牛依舊是大笨牛,絲毫不為眼前五花八門的絕招所動。宛芝,神沒有將教導丈夫的權柄賜給我們女人,這就是為什麼這些方法都使不上力,達不到效果的原因。唯一能叫丈夫改變的方法,只有將他交託給神,為他禱告﹔神有祂的時間,唯有祂才能作改變的工作。還有一件最重要的事,別把決定自己情緒的主權都放在丈夫身上,他也是人,沒辦法承擔你所有感情上的需要,這樣做只會失望,對婚姻也沒有什麼好處。你要與神建立好的關係,在祂裡面尋求滿足,也要結交一些知心的好姊妹,叫自己情緒有另一個宣洩管道。婚姻是兩個不同原生家庭的結合,不可能一下就事事滿意,有很多要學一輩子的功課。不管丈夫現在處境為何,是叫你傾心仰慕或咬牙切齒,順服丈夫是神給我們的命令。我要勉勵你成為箴言中所說的女子:她丈夫心裡倚靠她,必不缺少利益,她一生使丈夫有益無損。」

在師母殷切的祝福禱告中,兩人結束了這段談話。放下話筒,心細的苑芝開始計劃要如何為自己最近的霸道向丈夫道歉。晚上臨睡前,宛芝附在老公耳邊輕道一句,「喂!你說得很對,我確實不是個順服的妻子,Sorry!」原本已接近睡眠狀態的恩禮,瞪起斗大的眼睛,狐疑地看著太太,不曉得今天葫蘆裡藏著什麼藥?「只不過.....」恩禮說,並等著太座的下文。「今天沒有不過,」宛芝搶著說,「只是想告訴你,希望成為你溫柔順服的妻。」恩禮停頓了兩秒,先以他的招牌動作抓了抓頭,又吐了一口大氣:「我還以為火山又要爆發了呢....」他摟過宛芝輕笑道,「老實說,我等你這句話可是等了很久啦!....」

久候方至的佳偶─訪李鷹姊妹

何敏如採訪、鄭瓊瑜整理

禱告之後,她的心得到很大釋放,知道不必委屈自己,不管結婚或單身,神為她一定有最好的預備。

李鷹姊妹年過四十才走入婚姻,在漫長的單身歲月中,她承受來自親友的龐大壓力,也曾在神面前暗自垂淚。然而,即便行經生命的幽谷,李鷹也從未失去對神的信心,遇到難題時,總是立刻到神面前謙卑地禱告,將主權交託給神,經過耐心的等待,她終於與神為她預備的佳偶相逢,攜手共度甜美的婚姻生活。

親情的壓力

二十出頭時的李鷹對婚姻並沒有甚麼憧憬,雖然周遭的朋友紛紛結交男友,但李鷹卻不曾羨慕,對她來說,青春正好,愛情與婚姻還是生命中很遠以後的事情,直到二十八、九歲時,眼看同學們一個個步上紅毯,身旁的親朋好友也開始有意無意地詢問她是否已有情投意合的對象,李鷹才初次感受到結婚的壓力。

歲月一天天流逝,眼看李鷹過了三十歲仍小姑獨處,愛女心切的李爸爸開始想盡辦法為寶貝女兒尋覓白馬王子,「那時他的同學會好像變成了我的相親會」,李鷹笑著回憶。當時李爸爸四處拜託人,有時還會把女兒的照片加洗發給好友,鍥而不捨地為女兒安排了許多相親的機會,看到女兒相了幾次親都沒甚麼結果,心急的李爸爸還為李鷹報名了當時在台灣火紅的電視相親節目「我愛紅娘」。哭笑不得的李鷹說甚麼也不願意上節目,李爸爸便另闢蹊徑,跑到郵局租了個信箱,為李鷹登報徵婚;雖然陸續收到一些看似不錯的男孩寄來的信件,但李鷹實在無法放心讓自己與完全陌生的人見面,更不要說進一步交往,因此這個方法也就不了了之。

在父親熱心安排之下,李鷹有著豐富的相親經驗,剛開始時她覺得很排斥,但在親情的壓力下,只好勉為其難地去與一個又一個陌生的男子共進午餐或晚餐,漸漸也就習慣了這種安排,心想反正飯總是要吃的,跟誰一起吃也沒甚麼大不了。不過在內心深處,她獨自承受很大的委屈,覺得自己像個商品,被四處推銷,與不相識的人共餐,聽對方說一些她不一定有興趣的話題,有時碰到實在不投契的人,因為迫於人情,仍不得不接受對方的再次邀約,這些壓力與妥協,讓李鷹的心靈受到很多她當時並未察覺到的傷害。

等待良人

經過多次相親,雖然不少與她見面的男子都很欣賞她,想與她進一步交往,但李鷹並沒有遇見她生命中的良人。身為基督徒,李鷹看到教會中弟兄姊妹的婚姻,與她周遭不信主朋友的婚姻有很大不同,她便立下心願,希望能夠與信主的弟兄攜手成立一個基督化的家庭,可惜經由相親認識的男士中沒有任何一位是基督徒。有幾位男士雖然表示願意與她一同到教會去,但李鷹很快就發現他們到教會只是為了聚會後與她的約會,而不是真心想認識神,便毅然婉拒了這些交往的機會。

其中有一位男孩頗令李鷹欣賞,但交往一段時日,李鷹發現這位憑著過人努力而有一番成就的男孩完全無法接受神,因為他堅信生命只要靠自己奮鬥就夠了,不需要神的介入,體認到彼此在信仰上無法跨越的鴻溝,李鷹慧劍斬情絲,決定與男孩分手。心裏雖然很難過,但李鷹說:「我還是相信我的神,祂一定會為我預備。」

在等待的過程中,李鷹的信心與決心雖然不曾動搖,但隨著時光流逝,她漸漸有一種很深的「不被神愛」的感覺,不明白神為甚麼不祝福她,賜給她美滿的姻緣;為甚麼忍心看她長期承受父母的壓力、朋友的詢問;為甚麼置她殷勤不輟的禱告於不顧,一直不回應她的呼求。到後來,她甚至有一種很羞愧、自憐的感覺,每次別人問她結婚了沒有,她都會低著頭,小聲地說沒有,覺得自己的未婚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

渴望一個家

三十六歲那年,李鷹獨自來到美國。有一次與幾位已婚朋友幫忙一對夫妻搬家,在一陣忙亂之後,李鷹看到一個空房子在大夥同心協力下,很快就被佈置好了,朋友的孩子高興地在新居裏跳來跳去,大夥還一起吃披薩慶祝。那天晚上,走在回家的路上,李鷹落下了寂寞的眼淚,她默默地對神說:「我不要這樣一輩子孤單下去,我不要一個人,我要有一個家。」以前,結婚對李鷹來說,有很大成份是完成別人對她的期待,但那天,李鷹忽然瞭解了甚麼是婚姻,並且渴望擁有一個自己的家。

一九九五年,李鷹從喬治亞州來到矽谷訪友,出發前與當地弟兄姊妹一起禱告;在禱告當中,她忽然有一個感動,覺得神似乎要在矽谷為她建立家室。到達矽谷當天晚上,果真就有朋友為她介紹了一位弟兄,李鷹很高興,心想這一定就是神為她預備的伴侶了,但對方卻表示他還沒有準備好,無法與李鷹交往。這件事纏擾李鷹許久,她不明白神明明有話語給她,對方為甚麼無動於衷,難道他不是神所預備的嗎?是不是他硬著心消滅聖靈的感動?搬來矽谷後,李鷹對這件事仍無法釋懷,一直禱告求神感動那位弟兄的心,這種景況持續了好一陣子;有一天她忽然察覺自己在不自覺間,已將心力全放在這位弟兄身上,覺得很難過,不知道自己為甚麼會變成這個樣子。

為了明白神的心意,她開始長期禁食禱告,求神幫助她。她告訴神:「如果婚姻會讓我把眼目轉離開你,讓我心神不寧,一直在這件事上的話,我寧願放棄婚姻。」這個不容易的禱告使李鷹生命產生很大的轉變,她仍然渴望婚姻,但清楚知道只有神才是她生命的中心。

邁入四十大關後,關心她婚事的親友開始勸她不要太挑剔對象,只要條件尚可,就不妨交往看看。這些好意對李鷹造成很大傷害,覺得自己在別人眼中已成了一個沒有資格選擇自己喜歡對象的老小姐,只能認份地等著被別人挑撿。在一次朋友安排的相親之後,她的傷心已到了極致,跪在神面前大哭。她對神說:「我還是選擇要來相信你,我已經等到現在,如果你要給我婚姻,一定會是最好的。」禱告之後,她的心得到很大釋放,知道不必委屈自己,不管結婚或單身,神為她一定有最好的預備。

美好的聖誕禮物

九七年底時,李鷹的父親在台灣心臟病住院,她因身份問題無法離境,只有一直迫切禱告,但打電話給父親時,一向愛她的父親卻不太願意同她說話。李鷹很難過,知道她的未婚,讓一直盼著她成家的父親感到很失望。那時已接近聖誕節,有一天她在房中向神禱告,她說:「主啊,求你幫助我...如果你連兒子都能給我們,那你也能醫治我父親的心臟病,要不然你就讓我能回台灣去看他...」接著她又想到,此時若能找到合適的結婚對象,一定會讓父親心情愉快起來。

接下來的主日,劉彤牧師一開始講道就說:「你知道嗎?聖誕節就是神要給你一個禮物...」李鷹心想,這不就是我的禱告嗎?她很興奮,覺得神應允了她的禱告,但聖誕節過後,她向神要的禮物並沒有出現,她很困惑,不知道自己是否聽錯了神的聲音。有一天晨更時,神忽然讓她明白,在她心目中,父親似乎比神還要大,長久以來她非常在意父親的看法,小心翼翼,深怕自己讓父親失望、生氣。那天她便向神禱告,將父親交在神手裏,不再靠她做甚麼來討父親的歡心,而是求神保守父親。在那之後,李鷹發現自己與父親的溝通變得很自然,不再像以往那樣拘束、緊張,這樣的改變使她瞭解,人必須脫離父母的臍帶,才有辦法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農曆年到了,劉牧師一看到她就說:「妳的禮物到了。」她很納悶,不懂牧師的意思,之後便有一位弟兄每天打電話給她,剛開始時她還不以為意,直到有一天那位弟兄打了兩通電話邀約她參加活動,她才驟然想起牧師說過的話。經過一些印證,李鷹確定這位弟兄有意與她交往,她便進入房間禱告,在禱告中很清楚地知道這就是神為她預備的伴侶。

七個月後,李鷹與這位弟兄攜手成立了自己的家庭,結婚這些年來,兩人的感情越來越好,越來越甜美,回想起父親生病那年的聖誕節她所做的禱告,李鷹慢慢明白,神已將她所祈求的美好禮物賜給她。

給單身女子的貼心話

歷經長久單身生活才走入婚姻,對目前仍在等待婚姻的女性朋友,李鷹有許多貼心的分享。首先,她提到不要為了害怕寂寞而結婚,因為不美滿的婚姻,只會使人更加寂寞;其次,不要為了找一個可倚靠的肩膀而結婚,因為說不定妳反而會成為別人倚靠的肩膀。對於單身生活,李鷹表示,不管妳現在幾歲,都應該坦然面對,不要覺得不好意思或羞愧,相反的,要學著去享受生活,好好佈置自己的居所,下廚打理美食,如果有室友,還可以藉著與不同背景的人共同生活的機會,學習婚姻中的相處之道。總之,好好地過日子,相信神的帶領,不管已婚或未婚,都要活得光采、美好、充實。

矽谷人生,台前台後

文/思音

「小劉跳槽到一家start-up公司不久就發了!」前兩年在矽谷,同事們在午餐桌上閒聊的最熱門話題就是「誰發了!」說得大家都蠢蠢欲動。轉眼間,現在的午餐話題成了「某某人被裁員了!」或「某某start-up公司撐不下去關門大吉,某某人也失業了!」說得大家聞之色變,愁眉苦臉,深怕那一天自己也成了別人茶餘飯後的話題。

這幾年矽谷經濟暴起暴落,人的心情也如坐雲霄飛車,唯一不變的是為工作效力、忙碌、緊張的生活。矽谷的時間,彷彿沒有晝夜之分,也沒有周日周末之別,矽谷人一天工作十幾小時,甚至許多公司不惜免費供應晚餐,早已形成一個不成文的風氣。矽谷夜不眠,始終是家庭的夢魘。似乎在矽谷,總有一股力量使人困守在工作中,令人常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嘆息。

基督徒在這樣的環境壓力下有選擇嗎?在實際生活中這真是一個難解的習題。但是,禱告往往是帶來突破的第一步,選擇也是先從內心開始。既然「我們並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乃是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弗6:12),或許由矽谷經濟的演進,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影響台前矽谷人生,在台後隱而未現的屬靈權勢。

求富貪婪的靈

曾經,舊金山灣區是默默無名,直到將近一百五十年前有人無意間發現了金子,才吸引淘金客不斷湧入,人口激增,人人為淘金而忙。現在雖然淘金時代己過,矽谷改頭換面成了高科技中心,但淘金求富的靈仍繼續無形地影響著這個地區的文化與價值觀。財富,一向是矽谷的魅力,吸引許多人湧入此地,「淘金」的歷史天天在重演,為了致富,使人日以繼夜為工作而忙。有人形容矽谷人的工作狂,是每天做到累垮了為止(work till you drop);弔詭的是,縱使有財富,卻忙得沒有時間停下來享受;縱使有百萬千萬的股票身價,卻沒有健康;縱使有豪宅,住在裡面的人卻形同陌路,這一切又有何益?

在矽谷這樣的環境中,基督徒特別需要儆醒,因為「貪婪就與拜偶像一樣。」(弗5:5,西3:5)貪婪的靈使人在富足中失去知足的心,永遠沒有「賺夠了」的滿足,有時反而因此在事業上、在投資上作了迷失、錯誤的判斷。隨著經濟泡沫的破滅,許多人被迫上了人生很重要的功課,股票市場狂瀉之後,贏家反而是那些懂得「夠了」的人。有一位姊妹說她曾經在一家公司管理投資基金,一向都有很好的成績,有很專業的知識和經驗,沒想到作自己的股票投資時,反而虧了一大筆錢,她分析其中最大的失誤,其實就是貪婪。

爭競的靈

自七零年代,矽谷發展成高科技中心,到了九零年代快速成長,興起一股創業風潮。高科技講求快速、高效率和不斷推陳出新,再加上企業間競爭激烈,無形中形成了矽谷「快、衝、拼」的文化。爭競的靈也潛移默化地使人的價值觀,受同儕壓力和風氣影響。九零年代一股跳槽風,除了有些人是為事業理想,也不外有人是抱著別人如此,自己豈能安於現狀的心態。在矽谷的外來移民更多了一份來自親人期待和民族性的包袱,為求成功,不敢怠歇,努力拼出一片天好不負眾望。爭競的靈使人信靠自己,也使人很難在「進取」和「知足」中取得平衡。

有一句希臘諺語說﹕「成功,是以你需要放棄多少來衡量。」雖然矽谷的舞台上,閃亮的燈光下常上演著不同的成功故事,每個主角都令人稱羨,他們的故事繼續成為旁觀者追逐的夢,但是幕後有多少是由家人的犧牲與眼淚編織而成的?是擺上了健康與生命的酬價?若果真由每個人所失去、所放棄的代價來評估,或者許多成功故事會被大翻寫。其實,得與失有若一個銅板的兩面,究竟是「得」?是「失」?常就在一念之間。而得與失的天平,往往也反映出一個人的價值觀與人生的優先次序。其實選擇,最大的難處是,所得的往往是看得見的,而所失去的是看不見的,不能數量的,卻可能是更寶貴的。所以耶穌說﹕「人若賺得全世界而賠上了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

聖荷西州大學曾針對矽谷生活作了一項研究,生活在高科技密集的矽谷,一般家庭並未因科技使生活更簡易快捷,可享受更多共聚時間,反而因矽谷爭競的生活文化,面對時間一段段地被工作和不同目標所掠取,一直處在分秒必爭的壓力之下。夫妻、父母與孩子聚少離多,關係在忙碌的夾縫中維繫,隨時都可能一彈而破。長此以往,這樣的工作和家庭價值觀,也將不可避免地傳遞給矽谷的下一代。

懼怕的靈

這兩年經濟迅速下跌所造成的裁員風暴是相當驚人的,矽谷首當其衝,失業率遠超過全國和加州的平均失業率,而且當某些州的失業率在今年初有下降趨勢時,矽谷失業的數字卻繼續創新高,與四年前的榮景是難以置信的強烈對比。現在粥少僧多,許多人失業一年半載都很難找到工作,深深籠罩在人心裡的是對未來無法掌控的恐懼,失業的人害怕找不到工作,還有工作的又害怕會失業,尤其對許多身擔家計的人,和一向習慣靠自己的人,發現自己的努力保不住未來,那種懼怕更是錐心蝕骨。

懼怕的靈對人、對家庭都有很大的摧毀力,幾個月前在矽谷發生了一個悲劇,一個華人父親害怕自己會被裁員的憂鬱,使他殺了妻兒後再自盡。面對養家的壓力,有一位弟兄曾說﹕「我必須相信不是單靠自己來供應我家庭的需要,天父才是我們的供應者,祂會供應一切所需。否則,我若不是緊張憂慮,就是會驕傲自滿,以為光靠自己就可以了。」

許多人雖未遭裁員,卻因人力大幅減少,得面對加倍的工作量,更長的工作時間,每天不得不早出晚歸。沉重的擔子,猶如當初埃及法老要把更重的工夫加在以色列人身上,叫他們勞碌,作磚的草不給他們,磚卻要如數交納。對基督徒而言,雖然身不由己,重要的是心不被困住,並且仰望那會成就「容我百姓去!」的神。

一位弟兄有感動神要他參與一個服事,需要固定每個星期二都得六點以前下班。他心想不太可能,因為他的工作,是需要隨時待命處理狀況,若是星期二有事發生,怎會走得成?但是為了順服神,他還是去問了老闆,沒想到老闆居然一口答應,每個星期二時間一到他就可以離開。

從心而生的選擇

眼望矽谷經濟低靡,而亞洲市場前景看好,尤以中國大陸積極建設為甚,矽谷人轉往亞洲開創事業成為最新的風潮,越來越多人去大陸、台灣等地尋找工作和成功機會,其中不乏將家庭仍留在矽谷的長期空中飛人,勢必形成矽谷家庭新的衝擊和需要面對的課題。

在一個大環境的文化或風氣中,很容易使人跟著潮流選擇,或習以為常而看不見選擇,要不就是覺得自己別無選擇。但是,選擇是從心裡的意念開始。無論矽谷經濟如何轉變,環境如何變化,「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12:2)是在環境中得著智慧,人生價值觀不受潮流影響的關鍵。

當矽谷的人生舞台換場,從成功發跡到裁員風暴,重要的是將心轉向永不改變的神,清楚自己在台前台後的角色,讓神來導演出一個屬於你的人生故事。

別看他們年紀小─為幼兒媽媽打氣

文/思音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我發覺只要他們還沒入學,還是抱著牽著,跟在身邊的小娃娃,就時不時會碰到其他媽媽對我說:「很快他就長大上學,你就熬出頭了。」我聽了總是暗暗偷笑,我才不想他們這麼快長大呢,三歲以前的時間太寶貴了。

俗話說:「人生三歲定八十。」確實是很有智慧的。專家研究顯示,嬰兒出生後的頭兩年是腦細胞發展最重要的時期,這期間他所接觸的的環境和人對他的體能、智能、語言、情感等的發展都影響深遠。更重要的,在三歲以前是雕塑孩子品格最容易的時期。品格比才幹更能決定他未來的成功和幸福。

我了解許多媽媽巴不得趕快脫離尿布奶瓶的日子,或是希望連貓狗都厭的學步兒快快長大,但是千萬別輕忽了這最寶貴的成長階段,他們雖然看起來不懂事,其實他們這時的學習潛能最神奇。媽媽們用一些心思,就可以由生活中的事啟發和塑造他們。

別以為小嬰孩聽不懂莫札特交響樂,據專家研究,聽莫札特音樂的小寶寶長大後更聰明。常常唱歌和放音樂給他們聽,有時讓他們跟著音樂手舞足蹈,或抱著寶寶跳一支親子舞,對他各方面的發育都很有幫助。

別以為他們看不懂,在你不注意的時候,小寶寶已把你的言行舉止學進去了。兒子呀呀學語的時候,我們常刻意教他「爸爸、媽媽」,結果他最先會說的字居然是「阿們」,而且還知道什麼時候該說。那時他才八個月大,他看著聽著我們日常的禱告,使他先學會了不是我們刻意所教的。

別認為他們太小不會,或為了自己省事,就為他們代勞,反而攔阻了他們學習成長的機會。譬如說,大人餵或讓小寶寶自己吃有截然不同的效果。小寶寶吃 Cheerios,從桌上平面拿Cheerios放在嘴裡,進而到從小杯子裡拿,可以學習不同程度的手眼協調。練習自己拿叉子調羹吃飯也是一樣,不僅學吃飯的好習慣,也在運用以後握筆的手肌肉。一兩歲的孩子還可以一邊吃一邊數Cheerios,玩「給你五粒,吃掉兩粒,還剩幾粒?」或「有三粒,再給你一粒,共有幾粒?」好吃又好玩的數學遊戲。

生活態度也可以從小就教,品格就是由生活教育堆砌起來的。常講一些好的兒童故事,最容易讓他們了解一些抽象的觀念。譬如,「龜兔賽跑」的故事教「努力」和「驕傲」。兩三歲的孩子已經可以懂得儲蓄與花錢的觀念。女兒小時候喜歡彈玩具鋼琴,想要長大學鋼琴﹝當然她那時不知道練琴的辛苦﹞,我就對她說鋼琴要很多錢,但她可以開始存錢,把過年過節長輩給的紅包存起來,不要隨便就買玩具花掉。我給她做了一本「媽媽銀行」存摺,記錄她存的錢。沒想到從此每逢過生日或聖誕節時,若長輩問她想要什麼,她都會選擇不要禮物要紅包。

當然會存錢也要懂得如何花錢。有一次帶她去 Home Depot,她看到門口小販賣的五顏六色的冰棒就想要吃,我覺得那些顏色的糖水實在無益,但看到她嘴饞的模樣,就對她說:「妳吃了會滿嘴都是顏色,媽媽認為不好,如果妳一定要吃,那要用妳的鋼琴錢買哦。」第一次聽到要用自己的錢買,她居然很認真的想了一下,還是受不了冰棒的誘惑,就說要買。我邊買東西,她邊吃冰棒,果然吃得滿嘴的顏色從嘴角溢出來,吃到一半她就不要了,還跟我說:「下次來,不要再買冰棒。」到現在孩子大了,還是屢試不爽,若用他們自己的錢買東西,他們就會認真考慮,學會了自制和抉擇。

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零歲至三歲,對孩子一生是很重要的奠基期。好好把握!

致好友書

文/山立

親愛的老友,

這一、兩個月我靈裡不斷有長進,生活得力喜悅,也對自己的得救更加確信;我感到一股無以名之的力量湧入,填滿生命中原有的黑洞。我一直以為自己生活很幸福,幸福到沒有可供祂發揮之處。其實我錯了,每次當我設法挪出一點空間,祂就把更多恩典傾倒給我,多到讓我無地可容。每次看祂的手在我身上所作的工,只能輕嘆自己的膚淺,對祂的信心和依靠不足;每當我的心被祂的慈愛與豐沛所充滿,感覺就像回到小時候初看萬花筒一樣,小小的心靈是怎麼被驚嘆喜悅佔據,只能用讚美來感謝祂。

成為交託的父母

上週開始讀這本叫「學習放手」的書,那天我在健身房裡走步機上邊走邊看,好幾次無法抑制眼淚簇簇而下,因為書中一處處深深命中我的要害。妳也知道我「積極進取」的強勢作風,衝勁夠,有時卻停不下來;拼命想抓,很難叫我罷手。然而神的聲音卻這麼清楚,祂要我在孩子教養上放手,在爭取自己「主權」上放手。然而不是歇手不管,或是拱手讓給世界﹔是放手給祂,讓祂做工、讓祂帶領。綜觀近來一連串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我清楚得到一個訊息:雖然我理直氣壯介入許多與我相關的人或事,祂卻要我學習鬆手,因為我的緊抓不捨,很多時候反壞了祂的事。祂明白告訴我,像妳這麼難教的孩子,我都可以耐心把妳帶到今天,難道妳還不能放心把妳的孩子〈還有其他與妳相關的事〉交到我手上嗎?

當我開始放鬆的一剎那,整個世界都變了。首先改變的就是我,不再動不動就血脈賁張、不再斤斤計較、鑽牛角尖。在與孩子的互動上,我可以用較多享受代替管教。她們有較大空間,才能培養出獨立前的責任和自律。昨天當我與一位美國太太聊天時,談到相同的話題,我好驚訝有些美國人對這方面的道理早就做得很自然了。她只是輕描淡寫的說:「哦,我早就告訴我的孩子,他們要學習斷開臍帶、成為自己﹔而我的工作就是盡早確定他們可以安全地離開。」天啊,我為什麼活到現在才剛開始學?

女兒脫離障礙期

我剛在女青年會上了兩個月課,有關如何幫助行為有困難的小孩,我曾在電話上向妳提過。這課對我造就很大,但課堂資料來源分散,課程進行又以討論為主,很難很快歸納成心得,傳授予人。我很佩服西方人在幼教上面下的功夫,他們真的已經走得很遠了。第一堂課老師要我們對自己的價值觀進行剖析,因為所有的教育理論都被建立在不同的價值取向上。如果連對自己要求的目標都不能確定、或目標與目標、目標與作法之間自相矛盾,那我們的教養就很容易出錯。單單這點我就不得不佩服西方人對人性的尊重、以及能理性地執行確定之事。我相信這是源自基督教對每個人不同天賦與價值的肯定,減少過多人為干預,這是威權主義或功利主義所無法理解的。

我不知何以像我這等不堪之人,佩得這麼多恩典,每每思此,就感到一陣戰慄。我曾在祂座前許下大願,只要祂能救長婕脫離障礙,我一生願為祂所用。但是當孩子逐漸復元,我竟不思恩澤,依然固我。我把這場勝利,解讀為醫生的誤判,或是我們的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至於祂為孩子做了什麼,我無從得知,也不想知道。當我重拾自己的承諾,又好怕祂要我付出一些我不肯付的代價。當我確知祂的愛是白白賜下的恩典,既為恩典便無需言報,既為自有永有,人又能拿什麼有限之物來敬拜回饋祂呢?

服事特殊兒童小組

我的電子琴已可做簡單伴奏,有幾條敬拜曲目已上手無礙,作為每日主前的例行活動,增添不少樂趣。小組仍是我積極參與的活動,很高興另一半也被徵召加入,他的幽默與親和力在服事上很得人緣,已逐漸被賦予較多責任。一家人都在,使我們喜樂異常,孩子在幫助身有障礙的其他孩童時,同時受益良多。長婕有些壞習慣逐漸在改,我坦白告訴她,她曾有語言障礙,需要幫助,現在已經好了。不知何故,她因此企圖做到更好,以顯示她確實是「好了」,真令人感到妙絕。長臻則以領導人自居,她的參與,一如往昔對妹妹幫助的重現,為許多孩子帶來祝福,無論是有障礙的,或是家裡手足中有障礙、十分嚮往有一位正常姊姊的小女孩。她每次都能號召這群廿多個小孩,從四歲到十二歲不等的年紀,玩到精疲力竭、盡興而歸。因此每逢週六,她倆總熱切盼望小組活動的到臨,我深深感謝主的帶領,使這個不容易的事工做到現在。孩子們已成為一家人,大的照顧小的,小的突然有了這麼多哥哥姐姐,這麼好的成長環境,在人與人之間十分疏離的美國、一切兒童活動都以功利為導向的矽谷,真是無處可尋。

除了遊戲玩耍,這項活動本身即教導孩子很深的道理,讓他們見習人生另一章。長臻說她在學校有時會遇到特殊班學生,在小組活動中見過面的,她會逕自前往招呼,一點也不忌諱。當她見到其他同學用不解或不屑眼光看著她時,感到很大不平,她說:「我不明白為什麼別人要歧視他們?他們又沒有做錯什麼!」說得不錯,這是很大的一門課,連我們大人也是學習來的。

痛苦憂傷的靈必得安慰

我常在想,將來進天堂的一大批人可能就是這些障礙兒與他們的父母家人。因為神自己說過,祂的恩典是要顯現在人的軟弱上,這些人無疑最軟弱無助。而那些痛苦憂傷的靈也必得安慰,指的便該是照顧這些人的家人了。我常看到那些仰望主、卻不知孩子明天在何處的父母,心就像被刀割。我常為他們禱告,希望我的禱告有力,可以堵住破口,安慰傷痛的心。

妳已經是個基督徒了,和我一樣是蒙恩之人。妳的青草地、溪水旁自有祂帶領;但祂的杖祂的竿,妳必須領受。以祂的信實,從不曾誤失,做為基督徒,最怕坐在寶山上要飯。只要用力往下挖,祂必不叫妳空手而返,就像這首聖歌所述:「因我深知所信的是誰,也深切相信祂必能保全,一切我交托祂的,都穩妥直到那日」。何等信心的道路,願妳愈走愈甘甜、愈喜樂!

吾家有兒初長成

文/小揮

有一次他在學校闖了大禍,畫了一套漫畫圖,述說如何將一個炸彈放在他最不喜歡的化學老師車裡,又如何將它引爆...


立達是我的長子,一九八三年在Oklahoma City出生,標準的ABC。那時羽華和我都未信主,只是按著世界的方法教養孩子。立達從小活潑機伶,喜歡調皮搗蛋。八六年全家搬來加州,我們夫婦都忙於工作和社交應酬,跟孩子接觸的時間少之又少, 我想這是我們作父母的,從小對他的傷害和虧欠。

生性叛逆的孩子

立達唸初中時,有一次在學校跟一個白人小孩打架,學校把我們召去面談,告知將他停課三天作為懲罰。那時我想,立達怎會有這種「好勇鬥狠」的個性呢?羽華和我從小都是「乖寶寶」,雖然在學校成績不是名列前矛,但總是循規蹈矩,普普通通、正正常常一個人。俗云「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立達怎麼會「打洞」呢?

九五年我們加入生命河靈糧堂,羽華被主更新,帶領全家重新認識耶穌,我們開始有實質的「教會生活」。雖然那時我仍有抗拒,討厭浪費時間上教會,但還是不得不被羽華拖著去查經、去小組。立達也在教會認識了一批同年齡的朋友,火爆脾氣收歛許多。九七年為了讓立達上一所好高中,我們又搬來Fremont的Mission 學區。可是因為立達從小沒有奠下好根基,在這所成績優秀的高中裡,總是追在同學後頭。成績不如人,他便想在別的地方「出人頭地」,調皮搗蛋,捉弄老師的鬼點子層出不窮。他常被戲稱為「班上的小丑」(class crown),我這做父親的不知如何幫助他。看到立達不上進、不受教,我心裡非常氣憤。我從小讀書就自動自發,不用父母操心,立達怎會跟我南轅北轍,毫不相同?真是百思不得其解。氣憤之餘,我又在話語中傷害他,說他不用功、沒出息,將來只能到麥當勞去煎漢堡。

他那青春期叛逆的個性,也常在家裡掀起風波,羽華和我只有常在主裡默默為他禱告。有一次他在學校闖了大禍,畫了一套漫畫圖,述說如何將一個炸彈放在他最不喜歡的化學老師車裡,又如何將它引爆。這套漫畫被學校發現,因為當時剛發生駭人的校園槍擊事件,這是非常敏感的話題。學校召來警方,我們父母也被審訊,更見到立達被警方拘留的恐怖場面。後來警方弄清楚這只是立達個人惡作劇,並沒有實際付諸行動,但仍是嚴厲告誡,學校並將他停課一週作為懲罰。羽華和我在心裡痛苦吶喊:「主啊,你何時能讓這個孩子改邪歸正?」

大學生活見主恩

我們的主憐憫又有恩慈,祂是聽禱告的神。當我們父母全然放下,全然順服,將立達交在神手裡,祂就開始工作。當我們有了固定教會生活,羽華和我都忠心服事,慢慢就看見立達的改變。學校功課他不及人,可是他喜愛音樂,打一手好鼓,吉他也彈得很棒。高中畢業後,他上了Hayward加州州大就讀,功課仍然不好,可是卻有了屬靈生活,受洗成為基督徒,喜愛研讀聖經,帶領敬拜,在教會英文部也有服事。他仍是一副吊兒郎當、不修邊幅的模樣,可是我們看到神在他心中動工,他知道天父無條件愛他、接納他,不像地上的父母只在成績好時、行為乖巧時才會讚賞疼愛。的確,有條件的愛是何等卑微!

立達最後一次闖禍是在二零零二年,那時他回家裡住,過著無憂無慮的舒適大學生活。不知為何心血來潮,他突然喜歡起玩空氣槍,造型和真槍一模一樣,還將它們排列整齊,照相留念。結果底片拿去沖洗時,店員看見照片裡長短槍枝,栩栩如生, 便暗中通知警方。結果警方通知FBI,派出九名身穿黑衣,攜真槍實彈的突擊部隊(swat team),帶著搜索令,將我家團團圍住,一副如臨大敵的模樣,情景就像電影一般。結果當然又是誤會一場,可是FBI探員告誡說,如果帶著那種「假槍」在外亮相,警員看到可以「先斬後奏」,殺了再說,真是非同小可。立達也恍然大悟,神的管教再次臨到他,從此丟棄了心愛的空氣槍,不再與槍為伍了。

天下父母心

回顧這十多年來立達在主裡的改變,羽華和我都有無限感恩。前陣子,立達跟我們商量,說大學畢業後想到富勒神學院進修,將來作全時間傳道人,希望家裡能夠供給他唸神學的費用。我們感謝神他有這個心志,世間的父母都希望兒女成龍成?,進哈佛耶魯,唸醫科作律師,出人頭地,光宗耀祖。對立達,我們做父母的對他有許多虧欠,沒有足夠關懷他、瞭解他,沒有成為他最好的朋友,聽他傾吐心中的喜樂與煩惱。我們雖然深愛他,卻表現得很差勁。唯一安慰的,是我們讓立達認識了耶穌,讓主的愛與關懷填滿他空虛的心靈。立達,請原諒爸媽過去的不是,無論你的光景如何,我們永遠深愛你,願你一生走在神的道路與恩典中!

我參加恩愛夫婦營─訪沈賢能、鄒平燕伉儷

文/誠婕

嚴冬已過,春回大地,五月的陽光正美好,賢能和平燕也在這個星期五的早晨,展開他們結婚十九年來,特別是有了兩個兒子的十四年來,第一次三天兩夜的「兩人行」─參加恩愛夫婦營。兩人能單獨相處,甚至在外面過夜的機會難得,本來兩人打算週五不請假,放學接了孩子以後再去報到,後來幾經斟酌,覺得若漏掉第一天的內容很可惜,才決定向公司請一天假全程參加,後來證明非常值得。

賢能與平燕一九八六年在中國結婚,並在當年連袂移民來美,在紐約居住長達十四年,兩千年全家遷來灣區居住,二零零二年成為小組長,開始參與服事。這次參加夫婦營的教會同工,有的已結婚卅五年,也有的才結婚兩個月。問賢能和平燕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賢能說:「我學習到男女大不同,溝通技巧的重要,還有兩個觀念:一是存款,一是清垃圾。夫妻相處多年,心裡不可避免會堆積對於對方的誤解,長年沒有機會去清理,經常一有矛盾發生,這些老問題就會跑出來。這次學到如何在不教對方誤解的情況下,技巧地訴說自己的感覺及想法,然後將前嫌一筆勾銷!」平燕則說參加恩愛夫婦營是最好的度假計劃:「我覺得心情好輕鬆,三天不管孩子, 不理家務,不作飯,不洗碗;?開一切,單單來學習,單單來享受,比出去度假還棒,三天兩夜真的太短了!」

賢能說整個營會以聖經為主軸,用屬神的婚姻觀,神造男女的不同,及神對婚姻祝福的心意,貫穿其中。另外對配偶原生家庭的接納更是很好的教導,了解彼此生長背景不同,就能避免為一些小事吵架。整個營會中,賢能最喜歡晚宴的部份,每對夫妻穿著正式禮服,走進餐廳,配上結婚進行曲的音樂,然後拍照留念。兩人坐入點著燭光的情人桌,面對面享受美食,再一起分享對於對方的讚美及感謝。平燕則認為三天裡每個部份都很棒,缺一不可,每個課程的設計,她都非常喜歡。

賢能與平燕非常鼓勵教會每對夫妻去參加恩愛夫婦營,「這可是一本萬利的投資,如何把婚姻從”so so”變成「喜樂無比」,是大家都盼望的。參加了這個營會才發現,幸福是做得到的,是每個人都能擁有的。」他們特別要感謝幫忙照顧兩個兒子的小組夫婦,也呼籲每個小組的家庭都彼此協助,輪流照顧孩子,使每對父母都有機會去參加這個精彩的營會,讓神對婚姻的美意成全在教會每一個家庭中。

天使兒的歡笑

文/馮艷

「無聲,無息,無光,無影,令人窒息的無底黑洞。你走啊,走啊,卻好像永遠也走不到盡頭,永遠也看不到光明。 」A太太說著,眼神中有深深的痛楚和無助。與此同時,她那自閉的孩子正縮在房間一個角落裏撥弄手指,不時發出幾聲意義模糊的尖叫。
這並非她一個人的處境;在這世上,還有許多同樣彷徨的父母,不明白命運何以會開這樣的玩笑,把一個心智殘缺的孩子送給他們。這些孩子,大多在語言表達上有障礙,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家長不得不投注大量時間和精力照顧他們,甚至要幫他們解決大小便、吃飯穿衣等基本生活問題。
「我女兒馬上就八歲了,過了八歲,就不再有特殊兒童學校會接納她,我的一輩子將不得不和她綁在一起,什麼也做不了了!」B太太滿面愁容。
「我們要讓他們知道,神愛他們,也愛這些孩子!」在矽谷生命河靈糧堂,一群有愛心的基督徒為了能幫助這些特殊兒童的家庭,成立了「天使兒童關懷小組」,歡迎社區裡所有特殊兒童的家庭來參加。這群同工為孩子們精心準備許多課程,包括唱歌,跳舞,遊戲,畫畫,以及用圖片和各種道具生動講故事,全方位激發孩子們的心智。
週六晚,色彩鮮明的兒童教室裡,流淌叮叮咚咚的音樂,孩子們在舞蹈老師的帶領下跳舞,以非常富有童趣和創意的動作,或疾或徐地進行肢體平衡訓練。大多數孩子都快樂地跟著老師做出各種可愛的動作,笑聲不絕於耳;也有幾個孩子沒有參與,在邊上自顧自玩著,但不時會看一眼跳舞的孩子們,臉上露出開心的笑容。
「音樂療法是非常有果效的,因為它的韻律和節奏能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同時,專門的肢體訓練也能刺激他們的腦神經,開啟他們的潛能。這個聚會中已有很多孩子有明顯進步,從一秒鐘都無法集中到可以跟隨兩分鐘、十分鐘,讓你看到希望沒有止境。」舞蹈老師說。
在另一間教室,一群孩子正在作畫。畫畫也可以提高孩子們的想像力和注意力,促進他們心智的開啟。你會看到一些孩子靈氣十足的作品,證實在他們裡面深藏著一個美麗的世界,蘊涵著無法想像的敏銳和豐饒的智慧。
他們的父母也有自己的聚會,「大人,比他們的孩子更需要關愛。」一位小組同工說,「作為特殊兒童的父母,他們承受著一般人想像不到的壓力,很多人因孩子之故成日都呆在家裏。」小組時常為這些父母請來專家提供專業性指導,同時也讓他們彼此有機會相互勉勵和交換經驗。 
愛,潤物細無聲。小組開辦以來,不斷有更多人熱心參與。他們付出的愛和心力,像一把把利鏟,挖向苦難的根基。慢慢地,只會哭鬧的小孩子變得愛笑,孤僻的孩子開始參與遊戲,父母的臉上重現久違的笑容。
回顧參加小組後的改變,C太太感動地說:「身處同樣命運的一群人裏,大家都感同身受,所有的感覺都不言自明,以前是孤軍奮戰,現在是同仇敵愾,很有歸屬感。尤其是,當你看到一群本不相干的人都那麼愛這些孩子,你會很受鼓舞,不再想去跳海了!何況,小孩子在這裏真的大有起色,也真的大有盼望!」
確實,他們的世界不再無聲無光。在「天使兒童關懷小組」的聚會裡,色彩、音樂、笑聲正奏鳴著一曲生命之歌,手舞足蹈的孩子們都在歡笑,那笑臉讓人震撼。真的,靈魂是個祕密,誰知道在那看似混沌的生命中埋藏著什麼呢?也許,他們只是暫時失落了那把打開靈魂之門的鑰匙,一旦找到了,他們的生命就將大放異彩、讓世界驚奇!

愛火重燃─訪王光生、李伶淳夫婦

張德齡、陳偉麟採訪/鄭瓊瑜整理

良好的夫妻關係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需要花心血保養,許多中年夫妻的婚姻危機,往往是從年輕時就日積月累,終至難以收拾。


光生與伶淳的姊姊是舊識,廿多年前,當伶淳由台灣赴笈洛杉磯求學時,擔心妹妹在異地無人照料的姊姊,拜託當時在聖荷西擔任工程師的光生多多關照伶淳,光生因而經常打電話給伶淳,原本陌生的兩顆心遂逐漸靠近。

兩人第一次約會的地點是蒙特瑞十七哩海岸,在好山好水之間暢遊了一整天,惜話如金的光生只對伶淳說了幾句諸如:「很好!」、「妳要不要吃東西?」、「這裏可以照相」之類的短話,倒是伶淳,為了打破尷尬的氣氛,一個人嘰嘰喳喳地拼命找話說,那天回家之後累得喉痛聲啞,久久說不出話來。

對於光生的寡言,伶淳非但不在意,反而認為他是個成熟、穩重,值得託付終身的伴侶。交往不久,兩人覺得到了該成家的年齡,便很自然地論及婚嫁,攜手走向人生的另一個階段。

夢想與現實的差距

結婚之後,兩人才發現彼此之間存在極大的差異。伶淳表示:「我們不管是家庭背景、個性、嗜好、興趣都是南轅北轍。」她笑著說:「我後來才發現他就是一個不喜歡講話的人而已,跟成熟度沒甚麼關係。」光生也表示:「結婚以後她就不像我當初想像那麼溫柔,甚麼事都體貼我,順著我,她有很多自己的意見。」因著許多的不一樣,兩人之間產生不少衝突與磨擦。此外,兩人對婚姻生活的期待也有很大的落差,例如伶淳一直以為光生脾氣好,會很寵她、疼她,但結婚之後,她才知道光生期盼妻子是一位獨立能幹,可以把家裏大小事打理得妥妥貼貼的女性。而兩人成家之後經濟獨立,不再依賴父母,財務上的壓力對生活也造成不小的衝擊。當時伶淳還是學生,沒有收入,光生剛投入職場不久,銀行存款也很有限,兩人必須量入為出,不能再像婚前約會時那樣經常上館子、逛街、跳舞。

夢想與現實的差距,使兩人婚姻的頭五年走得坑坑洞洞,爭執不斷,但後來,因著兩人開始虛心地參加婚姻課程,遵守神對婚姻的教導,夫妻倆漸漸地由一對爭執不斷的冤家,蛻變成人人稱羨的伴侶。

培養共同的興趣

對於在矽谷高壓力的生活步調下,如何舒緩夫妻之間緊繃的關係,光生與伶淳提出了許多經驗之談。

首先,他們提到夫妻之間必須培養一些相同的興趣,使兩人能分享共處的時光。以他們夫妻倆為例,散步、周末租影碟在家欣賞都是共同的愛好,幾年前他們還曾一同去學習boardroom dancing。此外,閒暇時與朋友共聚,也為他們的生活帶來許多樂趣。

除了培養相同興趣,夫妻間也應該尊重彼此不同的興趣。例如,光生很喜歡收看體育節目,伶淳對此則興趣缺缺,因此,每當有重要的球賽轉播時,伶淳便讓光生在家盡情觀賞,她則會約一些姊妹淘出去吃飯談天,享受一段屬於自己的時光。

做一輩子的朋友

光生與伶淳都曾是忙碌的上班族,晚上回到家還要處理家務與照顧孩子,獨處的時光非常有限,但他們很懂得利用瑣碎的時間,為婚姻生活營造浪漫與溫馨。工作的空檔,他們不忘給彼此打電話,送個電子郵件,甚至寄張電子卡片,傳達思念與愛意。此外,兩人也經常相約共進午餐,飯後若時間許可,還會一起散散步,談談心。關於午餐約會,他們有一項共識,就是不談繁瑣的家務,而是單單關懷對方,風花雪月一番,重溫戀愛時的甜蜜。

伶淳說:「結婚以後,我們常以為夫妻關係就是理所當然,還有甚麼好講的。但我們後來明白夫妻就像朋友一樣,需要建立關係,做一輩子的朋友。」

為對方服務

雖然忙碌,光生與伶淳都很願意為對方需要,擺上自己的時間。光生需要添購衣物時,伶淳費心為他選購,若不合穿,還二話不說地負責退換。光生喜歡吃甜食,伶淳常製作一些好吃的點心,讓光生大快朵飴。而光生知道伶淳早晨喜歡小小地賴床,便自動早起作早餐,送孩子上學,讓伶淳多睡幾個小時。

忙碌的矽谷人難免陷入工作的愁苦中,伶淳特別提到要珍惜與配偶相聚的時間,千萬不要把工作重擔帶回家。下班回家的路上,要盡量放空自己,把心思從工作轉回家庭,進了家門,別忘了給配偶一個溫暖的擁抱,一句貼心的問候,讓家中充滿甜美的氣氛。此外,伶淳也很用心地在平淡的婚姻生活中營造驚喜,例如提早回家準備一頓燭光晚餐,出其不意地送先生一份禮物,都為她和光生的婚姻生活憑添許多浪漫情懷。

婚姻也需要保養

居住在北美,「開車」是日常生活的一部份。車子需要加油才能走遠路,婚姻生活也是如此。彼此感謝,互相讚美,便是為婚姻加油的良方。光生經常稱讚伶淳的能幹及美麗,伶淳也不忘誇獎光生,這些讚美,使得他們的婚姻油箱滿滿,可以一直往前奔走。光生提到,除了當面讚美配偶,有機會時,也別忘了在人前數說配偶的好,讓另一半感受到你發自內心的珍惜。

除了加油,車子還需要保養。熟悉車子的使用手冊,才能恰當地保養車子。聖經就是婚姻的使用手冊,在聖經中,神清楚教導我們丈夫和妻子的角色,以及祂對婚姻的心意,熟悉聖經,才能恰如其份地享受婚姻、保養婚姻。光生和伶淳經常一同參加教會或基督教機構舉辦的婚姻課程,學習神對婚姻的心意與教導。悉心保養婚姻,使光生和伶淳的婚姻得以更新、成長,不致因歲月的磨蝕而不知不覺地老舊、損壞。

光生提到很多男人並不認為自己需要花時間學習婚姻的課題,但他以自己的經驗,鼓勵先生們勤於吸收、學習夫妻相處之道。剛結婚時,他和伶淳衝突不斷,但經由與伶淳參與一些課程與講座,使他了解很多問題都可以透過學習與改變自己,找到解決的方法。

雙贏的吵架藝術

由於男女天生的差異,夫妻鮮少有不吵架的。夫妻吵架,不管誰占上風,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沒有真正的贏家。但只要用對方法,令人神傷的吵架,也能轉變成使夫妻感情更加甜蜜的雙贏局面。

光生和伶淳提到,夫妻吵架時要避免一味指責對方,也不要把箭頭指向一些不相干的人,而是要用心了解彼此的感受。伶淳表示你可以告訴對方:「你剛剛這句話很傷我的心,我感覺如何...等等。」適當表達自己的想法,讓另一半了解你生氣的原因。光生則指出:「吵架時要先解決互相的情緒,能夠體認對方的情緒以及自己的情緒,然後藉著良好的溝通技巧,來解決事情。」

「聆聽」是雙贏吵架中很重要的一環,光生表示以前他一吵架就掉頭走人,以為不說不聽就可以避免衝突,後來隨著對夫妻互動的藝術有較多認識,才了解吵架時,要耐心傾聽對方的感受,才能明白問題的癥結。伶淳也表示,以前與光生吵架時,光生往往採取逃避的態度,讓有話就要說清楚的她氣上加氣,緊追不捨,把局面弄得很僵。在這個過程中,她也慢慢學會「等候」的藝術,現在當光生需要走開安靜一下時,她會給他空間與時間,但她也會讓光生明白,等他情緒平復後,仍必須和伶淳就問題好好地溝通。

雙贏的吵架技巧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每對夫妻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光生和伶淳表示,每對夫妻都應該尋找合適的溝通模式,避免彼此傷害,不管多生氣,都不可說出「離婚」這種絕決的狠話,也不要批評對方的父母,以免對夫妻感情造成難以彌平的傷害。

別讓孩子阻隔婚姻關係

許多家庭在小孩陸續加入後,夫妻就幾乎沒有獨處的時間。光生和伶淳提醒為人父母者,在全心養育孩子之外,不要忽視了夫妻關係的經營。相愛的父母能帶給孩子莫大的安全感,這是父母給孩子最寶貴的禮物之一。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於父母親之間的冷漠、爭吵,往往會非常憂慮,擔心父母因而離異。良好的夫妻關係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需要花心血保養,許多中年夫妻的婚姻危機,往往是從年輕時就日積月累,終至難以收拾。

光生與伶淳都很疼愛孩子,但為了不使孩子成為家庭關係的中心,他們在孩子年幼時,就很注意培養他獨立的性情,例如訓練孩子獨自睡覺。他們也不會因為養育孩子,忽略了經營夫妻關係,每過一、兩個月,就會請人幫忙照顧孩子,夫婦倆單獨出去約會,享受兩人世界的浪漫。

為悅己者容

許多夫妻在婚前會為了討對方歡心,費心整理儀容,但婚後卻整天忙忙碌碌,不再在意外表。光生和伶淳提醒大家,不管結婚多久,不管生活多麼忙碌,仍要適當地修飾外表,使自己在配偶眼中看起來賞心悅目,深具吸引力。全職家庭主婦在先生下班回家前,別忘了打理自己的外貌,讓在外忙碌一天的先生回到家來,不會見到一個蓬頭散髮,衣著邋遢的妻子。除了做妻子的,先生們也要注意自己的儀容,讓妻子擁有一個外表保養得宜的老公。

訪談最後,光生提到對很多人來說,婚姻生活或許像一杯難以下嚥的苦澀咖啡,但苦咖啡加上糖和奶精,仍可以搖身變為可口的飲料。婚姻也是一樣,透過虛心學習與經營,可以讓不美滿的婚姻生活變得甜美。伶淳也鼓勵大家把握機會參加一些以聖經為根基的婚姻課程,持續地追求新知,為婚姻打預防針,避免許多問題的發生。不論結婚十年、四十年,還是五十年,他們由衷地祝福所有的夫妻每一天都享有戀愛的甜蜜感覺。

走過四季,家有真愛

文/丹飛子

每個女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季節,有的女人一年四季,有的女人一天四季,甚至是晴時多雲偶陣雨。我身為女人,也寧為女人,走過數十年歲月,我的冬天裡有春天,春天裡也有冬天。

打我出娘胎到大學畢業、結婚成家,是我生命第一個階段,姑且稱為暖夏:外在一帆風順、熱情洋溢,內裡任性、虛妄行事。

第二個階段是我的深秋:在婚姻中掙扎、丈夫背棄離異,後來咬牙貸款創業,打造頭頂一片天的日子。白天光鮮亮麗的賣命工作,夜裡哄孩子上床,挑燈夜戰的忙碌生活,那是一段被嚴重打傷拆毀,試圖人定勝天的日子。

第三個階段是漫漫廿年嚴冬:獨立扶養三個孩子,種種困境一肩扛,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抗戰期。其後更身患絕症,經過層層破碎,重新建立自己為神所用,並經歷藉手術得著痊癒的奇蹟。

第四個階段是春暖花開,找著真愛,也就是神的愛。我從失婚的愁苦走出來,繼續裝備進修,在心靈空處填滿神的話語。三個孩子也都長大成人,彼此顧念又敬虔愛主;有一回老大註冊學費不夠,老么主動把自己的學費先讓給姊姊去上學,教我非常欣慰。像是演出一場倒吃甘蔗、漸入佳境的人生舞台劇,無限延伸的好戲尚在前頭。

為了活出超值人生,我定意選擇忘記背後,努力面前,向著標竿直跑,就越發經歷神的奇異恩典。時間無法完全醫治傷口,必須要自己努力才能真得醫治,就像身體有了病痛,需要免疫系統強壯或借助外來幫助才能痊癒。在教會裡我花了很長的時間學習饒恕,當我想到神怎樣饒恕了我,我也就沒什麼不能饒恕的了;在掙扎的過程中,我也告訴自己,站起來的次數永遠要比跌倒的次數多一次。

當有朋友來找我,訴說她沒救的婚姻,考慮離開孩子及丈夫時,我總是以自己為例,告訴她們「離婚不能解決問題,反而製造更多問題」的事實,光鮮瀟灑的背後,其實有太多不為人知的艱辛。父母離婚帶來在孩子自尊、潛力、婚姻價值觀的破壞,更造成孩子有罪惡感、不安全感,影響他們一輩子;所以,離婚的打擊,不只是當事人雙方的傷害這麼簡單而已。

在此也勉勵和我一樣失婚的女姓朋友,多年後我才得到祕訣,就是在傷心沮喪攻擊之時,來到主耶穌面前。祂的愛不斷湧流在我內心深處,讓我得到醫治、恢復與滿足。如今的我和我家都已不復從前,無論未來如何,在我面前將是充滿平安的繽紛季節。